1975年12月29日,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丈夫戴维来到了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然而,刚入座不久的朱莉很快就说:“主席,我想跟戴维换一下位置。”那么,朱莉为何要这样做呢?

首先,朱莉访华与尼克松有关。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回到了加利福尼亚。

他在家中短暂休息的几天后,竟收到了周总理发来的中国电报,邀请他再次访问中国。

中国的邀请如同给他黑暗中的一束光明,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并满怀期待地开始准备行程。

然而,命运多舛,在此期间,尼克松突然患上静脉炎,不得不住院,访华计划搁浅。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即通过越洋电话向尼克松致以问候,鼓励他安心养病,并承诺等他康复后再来中国。

这番话让尼克松倍受感动。

1975年8月中旬,尼克松出院后,给国务卿基辛格打电话说明他的来意。

然而,基辛格却拒绝了他,称这样的举动会让新政府感到尴尬,于是尼克松只好作罢。

可中国政府一直希望尼克松,能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最终,邀请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来华访问,作为对尼克松的友好姿态。

尽管朱莉和戴维,只是以私人身份访问中国,但当他们抵达首都机场时,我国依然以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了他们。

这一刻,朱莉深刻地体会到了三年前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朱莉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

直到12月31日,当她和丈夫回到住处,正准备入睡时,一名外交部的工作人员突然前来拜访。

告诉朱莉:“毛主席想见你们。”

朱莉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她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手表,指针刚好指向11点30分。

确认工作人员的来意后,她和丈夫匆忙换上整洁的衣服,携带着尼克松亲手写的信,前往毛主席的书房,准备与这位中国伟人见面。

当时毛主席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在助理的帮助下,他坚持起身,一一与朱莉和戴维握手。

感受到毛主席手掌传来的温度后,朱莉和戴维不禁开始打量这位老人。

毛主席察觉到他们的目光,询问道:“你们在看什么?”

戴维回答说:“我在看您的脸,您的额头很饱满。”

主席听了之后,幽默地说自己长了一副中国人的脸,然后和朱莉夫妇寒暄了一阵。

接着,朱莉拿出了尼克松的亲笔信交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打开信封,念出了信上的日期,发现这封信是写于1975年12月23日的。

朱莉夫妇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毛主席是用英文念出来的。

他们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尼克松访华时,毛主席还不会英语。

毛主席看出了他们的疑惑,便回答道:“活到老学到老,中国要和美国交朋友,就要学会美国的语言。”

这番话让朱莉夫妇,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智慧。

随后,毛主席又关心起尼克松的腿疾,让朱莉转告她的父亲要好好养病,以后来中国爬长城。

回想起与尼克松的交往,毛主席告诉朱莉:“你现在坐的沙发,就是4年前你父亲坐过的那张。”

朱莉环顾四周的沙发,拍了拍扶手,然后提出了一个请求:“主席,我想和戴维调换座位。”

毛主席点点头,朱莉和戴维站起来,互换了座位。

这一举动背后,是朱莉希望让丈夫戴维也体验一下,她父亲尼克松曾经坐过的座位,感受那份重要的历史。

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三人一直聊到元旦来临。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毛主席祝福他们新年快乐。

并说:“你们都还年轻,等十年后再来中国吧!到那时,中国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临别时,朱莉夫妇对毛主席的招待表示感谢,并送给主席一份礼物,那是一本《诗经》的英文版。

尼克松知道毛主席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所以托女儿送来了这个特别的礼物。

毛主席接过书,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替我谢谢尼克松先生,不过我要声明一点,我可不会送你们礼物,因为我无求于你们美国。”

朱莉夫妇听了有些惊讶,但片刻后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

朱莉站出来说:“您的慷慨和友好已经足够让我们感激了,我们也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希望能与您保持联系,继续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说:“好吧,那就这样吧。我们回见。”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2月21日,在朱莉访问中国的两个多月后,她的父亲尼克松再次带着她母亲,以平民身份访问了中国,同样也与毛主席畅聊了100多分钟。

尼克松的访华之旅,不仅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参考资料:
《尼克松之女朱莉:中美间“人民外交官”》.中国日报.环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