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胡希恕讲《伤寒论》

图片

        一、太阳病篇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指第1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汗出”不是出大汗,身上潮乎乎的,而且有汗臭(xiù)味。“发热”。
       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看法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机体对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中医顶要紧的一句话。
       那么太阳病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打算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在《内经》上也有论述。可见表证,就是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疾病排除于体外。假如要是排出去,病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良能是有限度的,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会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要出汗不能出汗,满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了。
       这条见汗了,应该好了,但没好,这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疾病质和量的程度,虽然出汗但不能驱除疾病。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分这么两种情形。
       我们可以拿一般的事物就能看出来,人的身体对刺激非常敏感,就拿夏天来说,夏天的脉都洪,洪是什么呢?也就是有浮的现象,也想出汗嘛,跟这是一样的。夏天要出汗,干什么呢?热得厉害,身上不出汗,你受不了。那么,冬天人就不怎么出汗。咱们平时有一种俗语,“冷尿热屁穷撒谎”,说是夏天多汗,一到冬天小便就多,人穷了就可能撒谎。热,则水分在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要适应它,就要与它斗争。那么,有了疾病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啊,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人就活不了的,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空气中的病菌有的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得很好了。
        “恶风”不但恶寒还恶风,恶寒比恶风厉害。
        “脉缓”和脉紧相对应。象烟卷裹得很紧,手一摁,很清楚,紧;倒出去一半烟丝,烟卷就是缓了,按着也软。为什么脉缓?因为出汗,水分丧失一部分,压力小了,脉按着就缓了。后面要讲的伤寒,就一点汗不出,脉特别紧。
        这段说太阳病里有这么一种太阳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还脉缓,叫做中风。这个风古人意思就是中了风邪,这是错的,这是拿现象当本质了。因为怕风古人起名叫中风,其实是一个类型的问题。
        前面讲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才有太阳病这种情况。本条见汗了,但没好,还是出汗机能的关系,汗达不到驱除疾病的质和量,除不了病。而下面要讲的伤寒甚至不出汗。分这两种情形。
        “中风”的“中”是有用意的,拿箭射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说明出点汗但邪留到里面去了。外表出汗,皮肤疏松,表就虚。古人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就乘着虚往里去。表虚而肌肉不虚,邪到不了里面去,就深入到肌肉部位。中风者,言其邪深也。邪是病邪,所占部位比伤寒深,所以用了个“中”字。后面要讲桂枝本为解肌,不叫发表了。
        但“风邪”的说法不能信,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恶风是因为出汗,身上有热的感受,一有汗非恶风不可。
       洗澡大家都常经历,从热水里出来,出一身汗,那就怕风,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不但恶寒还恶风,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由于恶风,古人说是风邪,这风邪说法是不对的。
       但是这种证不妨碍我们治疗,例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类病,它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就叫中风证,这个病邪比较深,不在皮肤这一层,而在肌肉那一层。这是第二条。

       刀子在说话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学苑出版社

 ​                             20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