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绍了中国经济第十一次波动——民企最精彩的10年,民企的跨越式发展,本期介绍民企精彩十年第3期,而立之年的奋发,创新不屈的小强,回顾民企不断自我革新的精彩历程(共3316字,阅读需10分钟)


01

新常态下的老企业

1984年,改革开放创建的第一批民企,此时已步入而立之年,他们经过一次次的浪潮洗礼,此刻更显坚韧。

新常态对于海尔、格力等制造企业来说,是机会、但更是挑战。

海尔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白色家电企业,三年前还收购了日本三洋冰箱业务。

在相当长时间里,海尔是排名第一的中国品牌,2014年营业额超过了2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似乎指日可待。

可是,受到互联网冲击,海尔家电业务开始增长乏力,产品利润“薄如刀片”。

曾经的营销利器,遍布全国的20万家海尔专卖店,如今却可能成了“最沉重的负资产”。

在这一年,海尔裁掉8万员工中的1.6万人,并宣布将继续裁员1万人,引起极大震动。

张瑞敏决定打破科层管理,把海尔扁平化,所有员工分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三种身份,鼓励内部创业。

未来的海尔将由数百家“小微公司”组成,集团公司变身为平台型组织,为海量小微提供适合创业的资金、资源、机制、文化等支持。

将一家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从组织架构、产品结构、研发体系,进行彻底开放型,在工业史上,还没有发生过。

中国企业崛起一直被看成跟随战略,几乎每一家企业都能找到对标的国际知名公司。

然而当下,很多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都已位居世界第一,联想是全球最大电脑制造商,华为是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商,万科是全球最大房地产商。

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必须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能力。否则他们有可能像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成为新崛起公司的垫脚石。

企业发展,永远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病树前头,才有万木逢春。

改革期间流传的一句话,一批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了,正是在这种残酷的生生不息中,民企展现了韧性,展现企业家的精神。

向那些逝去的企业表示敬意,感谢你们曾经奋斗过;向活在当下的企业表示赞叹,感谢你们为发展所做的努力;向那些将来企业表示祝福,你们代表新的方向、希望、力量。

02

人工智能

老企业要提升效率,焕发活力,和前沿科技的结合必不可少。

此时谷歌已经走到了人工智能的前沿,给了人们无限遐想。

谷歌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同时,在一些公司,大量的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库,代替了以前需要大量人力来处理的内容,越来越智能的办公环境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百度也开始将重心转移到人工智能。过去几年里,百度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直找不到北,股价低迷。

病急乱投医的百度,砸下200亿元在O2O市场,扶持百度外卖、糯米,但在激烈资本争夺战中,很快调整了战略。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人工智能顶级专家陆奇加入百度,出任首席运营官,显示了他们的决心。

百度的战略转向,在企业界不是孤立现象。在2015年,中国机器人公司约260家,到2016年已经超过了2600家。

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语音和超级大脑领域、深圳的大疆在无人机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0-2019】民企精彩十年,而立之年的奋发,创新不屈的小强

富士康在郑州、成都、昆山基地新增了四万台机器人,“百万机器人”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03

个性化定制

不管是曾经的民企发展,还是人工智能的加持,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提升生产力,而满足个性化需要。

自“互联网+”提出之后,出现互联网、线下经济联通,互联网以革新的姿态,降临到了各行各业。

2006年,一直做软件服务的李连柱,决定做定制橱柜、衣柜。他的团队收集了数千个楼盘、房型数据,花了两年多时间,创立了尚品宅配,开发出了满足全屋家具需求的“元产品”系统。

重构了传统家具业流程,尚品宅配派出设计师,为每个家庭入户测量,设计个性化的家具组合,把图纸传回工厂,进行生产。

没有铺货、没有库存、完全以销售定生产。

2012年之后,随着机器人、移动互联云设计技术广泛应用,尚品宅配的生产线柔性大大提高,公司进入快速成长通道。

在同行陷入成本高涨、消费乏力时,尚品连年取得60%的复合增长,成为家具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性公司。

自此,个性化的“全屋定制”成为全行业的转型方向。

同时,在服装、日用品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服务特殊需求的公司,他们以个性化为基础,在细分市场上开始不断挑战传统的大工业生产模式。

04

小米故事

就在家居服务不断创新提升的同时,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也有更多的突破性成果。

2017年2月,小米发布松果芯片,成为全球继苹果、三星和华为之后,第四家拥有芯片能力的手机公司。

在过去两年里,小米陷入了始料未及的低潮。因为线上营销、口碑传播极端迷信,小米地面渠道几乎毫无作为,这给了OPPO、vivo、华为赶超空间。

从2013年中期开始,雷军决意把小米模式向更广的产品领域扩展,“从零开始,孵化生态链企业,每家公司只做一个产品,最终形成一支舰队”。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构想,典型的蜂窝型架构,以资本和流量为纽带,各自为战。

小米的确也打出了几款颇有标杆意义的产品,它的移动电源、AC路由器,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击垮所有对手,做到全球第一,小米手环销量比苹果手环还多。

可是,小米的生态链战略也许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斗,却在战略上陷入了始料未及的空心化。

雷军比贾跃亭更早提出“互联网硬件生态闭环”构想——准确地说,后者是前者积极效仿者。

小米战略目标设定为“智能家居”,在手机上做一个超级App,以小米手机为连接设备,把小米生态链产品全部打通,将电视机、空气净化器、家用智能监控头、甚至灯泡都连成一体,从而“覆盖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2015年,小米联手金地,宣布将打造“中国首个互联网住宅”项目。

这一激进战略差点给小米带来毁灭性灾难。随着智能手机技术迭代终结,厂家间竞争完全聚焦于性价比、渠道能力。

OPPO和vivo在三、四线城市广布网点,截取了大量年轻消费者,而在高端手机市场上,小米则遭到苹果、华为的阻击,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2016年,小米手机全年出货量下跌36%,市场份额从15.9%下降到了8.9%,在国产手机中也落到了第四位。

比贾跃亭幸运的是,雷军有清醒的自我纠错能力,他迅速调整战略,宣布将全力加大地面渠道建设,在三年内开出1000家“小米之家”。

雷军甚至到河南农村鸡毛小店“取经”。

原本“智能家居”小米生态链,也改变了策略,不再刻意谋求产品互联互通,而是在销售平台上予以整合,除了原有小米商城之外,又独立开出米家有品,专注于新兴的中产消费。

战略简单化的小米,花了一年多时间走出了低迷期,2017年9月,小米手机创下月销1000万部的历史最高纪录。

雷军很侥幸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后,能够成功逆转的,除了小米。”

04

标杆华为

民企在研发上的投入越来越多,而论科技研发,就不得不提华为。

作为最成功的民营企业之一,其研发、管理、创新模式逐步受到市场认可,也逐步成为民企的标杆。

2012年,华为取代爱立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生产者。

2014年,华为国际专利申请件数超过美国高通,跃居全球公司之首。

2017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中,华为以785.1亿美元营收排在民营公司榜首,全球第83。

华为是一家非常独特而神秘的企业,在资本架构的设计上有两个特点。

其一,任正非本人在华为持股比例只有1.01%,其余98.99%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10多万名华为员工在服务期间享有股息分红,离职之后则再无瓜葛。

其二,华为是资本市场的“绝缘体”。而且公司也没有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的想法。

在华为,有两个10%的制度。

其一,每年拿出营业收入10%投入科研。这一制度坚持了二十多年,使得华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研发能力司。

2015年,华为研发经费596亿元,这个数字超过全国25个省市研发投入。

其二,每个层级不合格干部末位淘汰率要达到10%,这使得华为内部的岗位竞争空前激烈。

为了保持公司年轻态,华为还规定45岁即可申请退休。在华为价值观里,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只与契约有关。

有一次,谈到员工和公司有“感恩”关系时,任正非说:“在华为,我们不需要员工感恩,如果有员工觉得要感恩公司了,那一定是公司给他的东西多了,给予他的多过他所贡献的。”

华为凭着残酷的狼性文化,保持了强大而纯粹的聚合力、战斗力。


预告:下一篇,中国经济第十一次波动,民企精彩十年,“一带一路”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