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 中共接管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

接上一回,丹阳整训的20天左右时间极好的梳理了政治和经济接管上海工作,但是军事准备工作又被耽误了,大家都以为是轻松抓俘虏,进上海易如反掌,结果……

43天的渡江战役 就数上海最难打 伤亡最大

第三野战军在整个渡江战役期间(1949年4月20日 至 1949年6月2日)一共伤亡46000余人,这里面光上海战役就超过30000人,是整个渡江战役后伤亡最惨重的。上海不仅不好接收更不好打。

4月26日,蒋介石从奉化老家来到上海,亲自策划部署上海防御。他在复兴岛连续召见团以上军官,训话打气。表示自己留在上海不走,“要和官兵共艰苦,和上海共存亡”。他分析的国际形势是不出三个月,就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到时候美国就会恢复援助。上海战略和经济地位重要,守备上海的兵力是雄厚的,军用物资是充足的,阵地也是坚固的。只要守上三个月到半年,形势一定会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蒋介石一贯喜欢“亲自指挥”

蒋介石的这番部署,无疑将上海置于了风口浪尖。数十万大军守备在上海,不仅需要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还要忍受蒋介石的严苛命令。事实上,蒋介石心中早已有了放弃上海的打算,但他却秘而不宣,反而不断鼓舞士气,企图用虚假的乐观情绪掩盖现实的困境。

蒋介石向汤恩伯交底:“尽可能坚守一个时期,待上海的资金和物资全部转运台湾后,就可以放弃上海”。

汤恩伯 此时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

在这场战役中,许多国民党军官对蒋介石的决策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坚守上海是死路一条,但又无法违背蒋介石的命令。汤恩伯和蔡文治的争吵,反映出国民党内部对战略决策的严重分歧。面对困境,他们只能选择离开,以免被蒋介石的错误决策所拖累。

但是汤恩伯之所以还有信心坚守是因为手里还有一张王牌-52军

让解放军吃尽苦头的—国军52军

在整个上海战役期间,国军领袖汤恩伯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在上海地区集结了8个军、25个师的强大正规军。此外,他还配备了空军、海军第1舰队以及炮兵、装甲兵、工兵、保安部队等,总兵力高达20万人。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最为完整、战斗力最强的当属52军。

52军被誉为国军第六大主力,是三大决战之后国军仅存的中央嫡系精锐部队。早在1948年9月,52军在东北战场参加辽西大战时,便成功偷袭营口港,成为辽沈战役中少数成功逃离战场的国民党部队。当解放军追击至营口时,52军非但未陷入困境,反而反冲锋攻破了解放军一个师的阵地。给了52军逃离东北战场时间。

1948年底,52军从东北撤离至上海,当时的建制只有不到一个师,兵力约5000人。然而,52军仍能依托这一基础,重新扩充为一个拥有30000多人的军,成为上海国民党军防守力量的中坚。

52军防守的主阵地就是月浦镇,这是上海战役解放军损失最大的地区。

汤恩伯构筑三道防线意图顽抗

国民党军在上海的防御阵地分为三层:以南翔、华漕、七宝、华泾之线为浦西外围阵地,以川沙至北蔡为浦东外围阵地。以吴淞以西的狮子林向南经月浦、杨行、刘行、大场、真如、虹桥、龙华至黄浦江为浦西主阵地,以高桥向南经高行、洋泾、塘桥之线为浦东主阵地。在市区以国际饭店、四行仓库、海关大楼、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等高大建筑物为坚固防守据点。其兵力部署是以6个军20个师防守黄浦江以西地区;以2个军5个师防守浦东。

汤恩伯设立三道防线 防守吴淞口成为关键

上海外围在抗战前就修筑了不少坚固的碉堡,侵华日军也修筑过永久性工事。1948年以来,国民党军在上海加紧构筑新的工事和配套设施,到1949年5月前,上海外围有4000多座碉堡,1万多野战工事。配上地雷、铁丝网、鹿砦等,形成了严密的防线。同时为了扫清碉堡的射界,宣布工事方圆1000米之内的民房全部拆除,光强制迁移走的居民就超过80万人,老百姓怨声载道,哭声震天。国民党早已不顾这一切了,守住上海只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运走黄金和其他物资罢了。


以为是轻轻松松抓俘虏 结果麻痹轻敌吃大亏 好在及时调整稳扎稳打

粟裕和张震在苏州制定了对上海进攻的军事计划。他们于7日提交了作战方案:29军配备两个炮兵团,负责攻占吴淞和宝山;28军负责控制太仓和嘉定,由第10兵团司令叶飞指挥;30军将攻占嘉兴、乍浦、金山,并进入浦东。进攻预定在12日和13日展开。经中央军委批准后,10日,粟裕正式发布了淞沪作战命令。

在之后的金门战役犯了同样的轻敌的毛病

然而,在解放军渡江之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三野从上到下都对此轻视不已,认为轻易就能攻克上海。28军在淮海战役后壮大至7万人,每个团拥有五六千人,武器装备是三野中最优秀的。渡江之后,部队在追击过程中普遍产生了骄傲情绪,认为敌人“不堪一击”。有些同志甚至抱怨无法参加战斗,觉得携带大量弹药负担过重,更愿意投身战场而非行军。因此,尽管各部队接到命令后情绪激昂,却并未进行细致的战前准备。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在总结上海战役初期受挫的教训时指出:“核心问题是突破长江后战役指导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轻敌思想。有人认为:上海并非战斗问题,而是接收问题。进攻上海时,三野的命令要求我们每日行军100里,但实际上难以实现。我当时并不清楚上海是否有坚固工事。”

由于事先没有摸清敌军部署 导致月浦一战损失惨重

29军干部所述:“上海战役中,我29军率先出击,派出两个师(86、87师),首战月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轻敌。上级的轻敌导致下级的更加轻敌。我们对上海的敌军数量有所了解,月浦的敌人仅为一个团。上级要求我们在12时攻下月浦,掩护86师进攻吴淞口。同时,浦东方面由30军进攻高桥,试图将上海包围并进行喊话劝降。上级认为敌方工事并不坚固,仅有一些土地堡。我们提醒注意,但心中仍存轻敌之意。中午出发前往浏河,捉到几名俘虏提及有工事,但我们和上级都不予相信。后来消灭敌方一个排哨,得知工事实则坚固,但上级仍不相信,下达了几小时内攻下的死命令。段焕竞副军长与我们师一同行动,听到宝山公路上汽车驶过的声音,称:’快行动,你们听,敌人正在逃跑!’然而,攻击未能成功,一天一夜的激战导致我方伤亡超过2000人。”

麻痹轻敌让解放军付出了巨大代价

同日,八十四师亦向刘行方向展开进攻。第二百五十二团在攻克杨行西部朱家宅后,于十五日越过公路,相继占领多个村庄,从而切断杨行与大场、江湾之间的联系。第五十二军调动一个师的兵力,在炮火与坦克的支援下对第二百五十二团阵地展开反击。然而,由于该团过于突出,立足未稳,阵地遭到突破。第二百五十二团陷入混乱,太仓新补充的俘虏兵乘机倒戈,向国民党军投降。在撤退过程中,第二百五十二团损失六百余人。敌军得手后,于下午向第二百四十八团阵地发起两次反击,均被第二百四十八团战士击退。自十五日起,杨行、刘行、月浦一线,双方陷入相持阶段。

上海外围战斗让之前顺风顺水的解放军疲惫不堪

在14日至15日的激战中,28军和29军遭受严重损失,战斗陷入僵局,部队推进倍感艰难。此时,叶飞将军冷静下来,意识到敌人并无投降迹象,反而在永久性工事中坚决抵抗。因此,原先的猛进穿插战术已不适用,迅速攻克吴淞口的设想也变得遥不可及。叶飞将军遂决定调整战术,采用淮海战役中的近迫作业攻坚策略,实行逐段、逐点的攻击。他将这一想法及时报告野战军司令部,粟裕将军表示赞同。16日,粟裕将军与张震将军共同指示各兵团,并上报总前委和中央军委,要求改变战术。

即使改变战术 改为淮海战役的土方掘进 但是上海的工事不好挖

遵循野战军的指令,10兵团汲取经验教训,调整战术,稳中求进。针对部署进行调整,以28军主要负责杨行方向的进攻,29军则主导月浦方向的进攻,同时调动33军协同作战。当时正值连绵阴雨,战士们昼夜不停地在恶劣环境下挖掘交通沟。鉴于上海郊区水田密布,仅挖至1米便可见水,且近迫作业的难度相较淮海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战士们仍毅然决然地在敌军炮火威胁下挖出一条又一条纵横交错的交通沟,逐渐接近敌军阵地。自17日起,部队采取单人爆破战术,先攻克孤立堡垒,再进攻集群堡垒,逐步推进。此举不仅大幅降低伤亡,还提升了部队的信心。19日,28军成功攻克国际无线电台,俘虏敌军1500人。

疾风知劲草 上海战役总的来说是先难后易

浦东战场因为国民党军缺乏兵力和重视程度不足,解放军推进比较快

5月25日汤恩伯得知我军已经攻入市区的消息,下达总撤退的命令。一共从上海撤出50000多人调往浙江舟山,其中尤以52军建制最完整撤出了20000多人,成为国民党最后的军事支柱。

五月二十七日,上海全面解放。在历经十五天的淞沪战役中,我军成功歼灭国民党军第五十一、第三十七军以及五个交警总队全部,第十二、第二十一、第五十二、第七十五、第一百二十三军大部,总计十五万人。我军秉持外围作战策略,将大上海完整无缺地交还给人民。战斗过程中,我军牺牲三万余人。上海解放的意义,标志着历时四十三天的渡江战役圆满落幕。

国军的撤退

各种装备 甚至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的T26坦克也宝贝的很

第三野战军在此次战役中,总计歼灭国民党军十个军、三十二个师以及交警、保安部队,约三十万人。其中,俘虏二十三万人,毙伤两万四千人,起义投诚四万八千人。战利品包括各类火炮两千三百五十余门,汽车一千三百余辆,坦克、装甲车一百二十余辆,舰艇七十二艘,以及大量物资。


上海战役结束 上海也进入了新时代

上海解放后,城市恢复正常秩序,百废待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迅速展开工作,着手进行恢复生产和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上海市的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市民的生活逐步走向正轨。在此过程中,中共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上海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5月27日 解放军攻占上海 军事层面结束 接下去就是经济层面的接管了

上海解放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更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胜利。此次战役的胜利,使我军在华东地区站稳脚跟,为后续战役奠定了基础。同时,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解放后迅速恢复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参考资料

《战上海》

《解放战争 华东战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