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郭玉佩 李晓 糖友苑 2024-01-08 18:14 发表于河南 手机阅读
我今年68岁了,患糖尿病已经30年,从我被诊断为糖尿病之日起,我就没有被这个“不速之客”吓倒,反而我能正确认识它,驾驭它,摸索出了一套简单、易学、实用的控糖方法,目前只靠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现将此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饮食篇:吃得开心,血糖不升
“人是铁饭是钢”饮食管理非常重要。
1.主食种类选择
食物的种类非常重要,要选择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适量摄入粗粮、全麦面包等,避免白米饭、白面包等高GI食品,粗粮与细粮之比为4:6。30年来,我坚持吃大米与小米混合的二米饭、杂豆饭等,可以延缓我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与幅度。
红薯、土豆、莲菜、山药、粉条我都按照主食对待。
2.总量要限制
我控制每天所需要的总热量,糖友最好按照个人的身高、体重及劳动强度来计算自己一天的总热量。
一般轻体力劳动的人每天的总热量为:男性250-300克/天;肥胖者200-250克/天;女性150-200克/天。
3.增加纤维素摄入
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葡萄糖的消化和吸收速度,尤其适合糖友们,它既能增加饱腹感,血糖还不至于升的太高,我每天至少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
适合糖友的膳食纤维来源包括两大类食物,一是粗粮,二是蔬菜。
大部分蔬菜膳食纤维含量均丰富,尤其以绿叶菜含量高且热量低,是糖友的首选,每天可以吃蔬菜500-800克。
4.蛋白质摄入
每天的饮食中,既要有碳水化合物(主食),还要有蛋白质和脂肪,才能保证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其中,主食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5%-30%。鱼、瘦肉、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5.合适的烹饪方法
同样是白米,米饭的GI(升糖指数)值相对较低,肠胃排空速度较慢,不容易饥饿,血糖上升较慢。而含水量较高的粥,因为熬粥时,淀粉膨胀与水融化在一起造成糊化现象,GI值相对变高,消化快,容易因饥饿感而吃得更多,造成餐后血糖迅速升高。
我的烹饪方法是:清淡、简单,不放糖,不勾芡、不油炸、少放盐、少放油。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如果能凉拌、蒸、煮、炖着吃,就不要炒着、煎着吃,更要避免炸着吃。
6.吃水果技巧
水果中含有简单的果糖,比葡萄糖的消化和吸收速度慢,因此我每天在两餐之间吃200克低糖水果,如:苹果、梨子、樱桃等等,不在餐后立即吃水果。
对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等应避免摄入。
7.限量饮酒
我尽量避免饮酒,因为酒精可能对肝脏和血糖造成不良影响。
8.戒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使血管收缩,加重糖友的血管病变,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从不吸烟。
二、运动篇:动出健康,快乐迎新
生命在于运动,我坚信运动对控糖的重要性,运动不仅有助于消耗热量、降低血糖,还能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
我每天都做有氧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糖友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我选择散步、做瑜伽、太极等。
同时,我每天也通过做家务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运动前可以进行适当的热身,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糖波动。运动中如感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甚至寻求他人帮助。
三、监测篇:监测血糖,保驾护航
我遵医嘱经常监测血糖,及时记录下来,因为它可以反映自己血糖的控制情况,并且为医生给自己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现实生活中,许多糖友并不重视监测血糖,以为吃上药物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不然,糖友的控糖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及时调整的,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时候,就后悔莫及了。
控糖过程中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比高血糖更加危险,甚至危及糖友的生命,要尽量避免。如出现心慌、出汗等症状时应及时补充糖分或食物,同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与医生结合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日常的血糖监测外,我还定期进行其他相关检查,确保身体的各项指标(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等)都在正常范围内。
四、用药篇:科学用药,保证疗效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副作用而拒绝用降糖药,糖友要看到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带给糖友的好处。我在用药过程中,有不适或异常反应能经常与医生结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科学用药,遵医嘱用药,切忌想吃就吃,随便停药。
五、生活篇:良好习惯,健康相伴
除了饮食、运动、用药及监测血糖外,我还注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我从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注重情绪管理,避免情绪波动对血糖造成影响。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能损害糖友的每个脏器,出现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等,我能保持积极心态,正确对待糖尿病,科学管理,目前我血糖控制良好,各种糖尿病并发症都没有出现,仍然拥有健康快乐的幸福生活。
六、学习篇:积极学习,从不间断
控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耐心。持续学习,了解糖尿病及其治疗的相关知识是每个糖友必须要做的功课。30年来,我通过互联网、书籍及公众号“糖友苑”(在我住院期间认识并且持续关注的),学习了许多糖尿病防治知识,只有充分认识糖尿病,才能更好地管理它,与它“朝夕相伴”。
祝所有糖友血糖稳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