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宰相需要什么条件?好像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上那些名臣,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首先,必须铁血。一个只知道拍马屁和稀泥的官员,是不可能走到那一步的。

其次,必须跟一把手处好关系。不管是商鞅管仲范蠡,还是狄仁杰包拯张居正,如果没有一把手的支持,根本无法上位。‍‍‍‍‍‍‍‍‍

典型如王安石,朝中那么多大臣反对,宋神宗还是力排众议,将其扶上改革的战马。‍‍‍‍‍‍‍‍‍

能登上宰相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但有所作为又能留名青史的人,真的很难很难。‍‍‍‍‍‍‍‍‍‍‍‍

怎么说呢?版面有限。

比如唐朝宰相李泌,就是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出尽风头的那个人,算是很出色的,但他跟名相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相比,仍然是个小透明,没有什么存在感。

唐代名臣,只选一个狄仁杰,是因为他的故事够传奇,对于政治方向的改变,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武周还政于李唐)。

同样的道理,范蠡的入选,是因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他不仅在保卫国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还是商业创业始祖,尤其还有美女间谍西施加持。‍‍‍‍‍

大臣里,尤重改革思维,因为帝国就像一艘巨轮,在河道狭窄的时候,变革,找到出路,特别重要。‍‍‍‍‍‍‍‍‍‍‍‍‍‍‍‍‍‍

所以,商鞅、管仲、范仲淹、王安石、耶律楚才、张居正等人,入选名臣第一梯队。‍‍‍‍

他们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影响的面是非常广的。‍‍‍‍

好宰相,坏宰相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智圣,是聪明人的象征。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他成了一个图腾,成为全民偶像。他提醒我们,做官不仅要有神鬼一样的智慧,更要有极度的忠诚。‍‍

包拯的入选,主要是因为人们历来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渴盼,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不惜据理力争,口水都喷到了宋仁宗脸上。就君臣关系而言,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孤例了。‍‍‍‍‍‍‍‍‍‍‍‍‍‍‍‍‍‍‍‍

他们都有机会位极人臣,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发。‍‍

想一想,不管他们结局为何,他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因为每个宰相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官员,他们即使兢兢业业地奋斗一辈子,皇帝也不会注意到他们,不会被擢升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更别提相位。‍‍‍‍‍‍‍‍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接班是通过血缘继承来实现的,是躺赢;而大臣的不断进步,靠的是个人努力,还要匹配一定的机遇。‍‍‍‍‍

所以,能在数不清的官员里冲出来,还能为国家百姓做点事的,都值得钦佩。

当然有一些暗黑人物不在其列,因为他们有了权力,总是用在满足私欲上。

比如秦桧,不仅害死了岳飞,为了让孙子在科举考试里当上状元,操纵考试,直接让陆游折戟科举考场。

同样的案例,还有李林甫操作的那次奇葩科举,说野无遗贤(有才华的人都受到任用),结果有个大诗人备考那么长时间,所有努力泡了汤,一辈子都不太得志,他的名字叫杜甫。‍‍‍‍‍‍‍‍‍‍‍‍‍‍‍‍‍‍‍‍‍‍‍‍‍

本书里讲的跟名臣们有关的故事,估计是挂一漏万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多找一些历史资料来学习。‍‍‍‍‍

学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拼盘的过程。在公共资料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合理的想象和揣摩,是必须的,有助于我们把握人性,提升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越聊越有趣的中国史 名臣篇》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