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吉军,新媒体:汉唐智库

⬇️ 有声版 ⬇️

世人喜欢拿孔子和老子进行对比。

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孔子和老子都是圣人,所谓谁高谁低,根本就是妄言。

史册记载,孔子与老子有三次会面,都是受教于老子。

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老子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在求教中,孔子学习了很多礼制制度外,但影响最深的是上善若水的思想。

两人分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问:“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

老子回答说: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

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

孔子恍然大悟,说:

“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

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

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老子接着说:“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

道儒的核心差别是会不会瞎折腾!

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

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善于选择时机,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

你现在回去,应该戒骄戒躁。

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体还未动,声势已经先行,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

这样,谁还敢用你呢?”

孔子恍然大悟。

第二次会面时,老子已经辞官回到故乡,孔子再次拜见老子。

两人谈到了仁义。

老子说:

“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

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复始的运转,飞禽走兽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这并不是人为的刻意安排, 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

人生于宇宙之间,和天地万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之理。

人的生、死、荣、 辱,都应遵循自然之道。

顺天而行,顺理而作,任凭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示出来了。

人为的标榜仁义的结果,只能离仁义越来越远。

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

第三次会面时,孔子已经名闻六国,老子早已退隐多年。

两人交流天道。

老子说:“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语言却不能传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所谓的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

假若你像认识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样去认识它,借助于眼、耳和语言,那将永远无法懂得道。

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体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将不能保留。

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要在现实中进一步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无阻的前进。

这就是得道的圣人虽内心有所领悟,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

一个人仅仅希望能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而不去用心体会,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授他。”

孔子向老子问道后,感慨老子的学问极其高妙,对弟子说:“老子,真吾师也”。

孔子评价老子:“老子其犹龙乎”,形容老子像条神秘莫测的龙,学识渊深而莫测。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后世道教的基础。

总体而言,老子勘破了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天道。

孔子研究的是人类本身以及社会规律。

用现代语言概括,我们可以认为老子是哲学家,孔子是社会学家。

如果比较思想的宏大和深邃,老子更高一筹。

如果比较思想对人的直接影响,孔子更贴近实践。

在很多人眼中,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过于消极,所以不受君主的认可。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深刻的治国至理。

现代人经常引用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需要非常谨慎用心,就象烹小鲜一样。小鱼很嫩,烹制时不要来回翻覆,很容易会把小鱼炒糊。

治理大国也是这样,政策不能来回更改,更要谨慎做伤筋动骨的大动作,否则政策就会适得其反。

老子的这段话,在西汉初期得到了最好的执行。

秦朝因为过于透支民力,导致六国反叛,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奉行黄老道家思想。

丞相萧何、曹参力行黄老之术治理国家,制定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作为西汉前期的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两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使西汉国力大幅提升,为汉武帝北征匈奴打下了良好的国力基础。

文景之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折腾,不扰民,不多事!

汉武帝登基后,国力已经强盛。

于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利用儒学制定了一套治国礼制,利用礼将整个国家的秩序稳定下来,有利于社会运转。

汉武帝对外开拓当然是一代雄主,不过晚年总结得失,深悔透支民力,颁布了罪己之诏。

汉武帝罪己诏,被誉为“仁圣之所悔”,是公元前89年颁发。

诏书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安定生产方面来。

这是汉武帝晚年为了挽救危局采取的措施之一。 

汉武帝雄才大略,军事政治经济都有大成就,对外拓边奠定了汉人千秋伟业,盐铁官营成为华夏治国的样板。如此雄主,能够直面灵魂,昭告天下:“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这是何等的胸怀。

汉武帝的一生,当然不是瞎折腾,只是怜悯天下众生心生悔意罢了。

世人都说儒家治世道家出世,实际上这是最大的误读。

从中国历朝的发展来看,凡是尊崇道家思想治理国家的时期,国家普遍繁荣富强,凡是任由儒门腐儒瞎折腾的时期都会乱政频出甚至国破家亡。

老子的思想,至高至远,值得后人长期研究学习,越是深入越感觉深不可测。

中华民族有这样的圣人诞生,思想传世,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