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深入思考一番,就会发现,总是去吹捧人,顺着别人的口气去接话,是虚伪的表现。总得做点什么,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用真诚去打动别人,比说话更靠谱。

我们常常说:“日久见人心。”从来都没有人说,话多见人心;只是“言多必失”罢了。

根据自己、社交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处的方式,处处给人“留一手”,关系顺利,情商也体现出来了。

01

自己得势时,给人留一条退路。

看过这样一个观点:当你在顶峰的时候,不要亏待了比你位置低的人,因为你下山的时候,还会遇到他们。

真的如此,一个人若是不给别人留退路,那么自己也就没有了退路。

《菜根谭》有云:“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就是非常狭小的路,你也要紧缩身体,让别人经过,总不能一个人霸着,摆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人与人交往,毕竟不是打仗,是握手。

明朝末年,李自成振臂一呼,万民跟随,很快就建立了大顺政权。

一些明朝的官员,也加入了李自成的队伍,成为了左膀右臂。

谢陛、赵继鼎等,给了李自成很多的资产,也出谋划策。可是李自成得势的时候,却变本加厉地向他们剥夺。

一大批乡绅,在大顺政权下 变得穷困,忍无可忍,就揭竿而起了。

当李自成遭遇了清军之后,忽然发现自己的“根基不稳”,从而节节败退。

一大群人,一起行动,不是你挤压我,我挤压你,而是都能主动礼让,把不宽的通道,容下更多的人,并且走得顺畅。

当下,很多人犯了路怒症,动不动就堵住别人,那就更不可取了。

你堵住别人的时候,只会激发别人的愤怒,从而形成对抗的局面。对抗的人多了,你和大家的情感关系,就磨灭了。

记住,努力发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越在高处,你越要关照低处的人。若你是官员,就摆正服务人们的姿态,不要气势凌人。

02

关系闹翻时,给人留一分面子。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你友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让你看得顺眼。

每个人的三观是不同的,别人没有必要迎合你,你也无需总是唯唯诺诺。

也有一些关系,说翻脸就翻脸,闹得很不愉快。

俗话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真的,那些彼此得罪的人,指不定在哪一天,又一次见面了。你主动去化解矛盾,才不会那么尴尬。

握手言和,是一个人应有的情商。

画家齐白石,很长一段时间,靠卖画来维持生计。他制定了一个“三不原则”:不赊欠、不还价、不以物易画。

有一个客人,索要了一幅“戏虾图”,但是只给了一半的钱。

齐白石很生气,但是他迅速克制了自己。

最后,他不动声色地绘画,但是虾只有半只——一只虾,一半的身体被石头挡住了。

画作交给客人,仍旧不失体面。但也维持了齐白石的“三不原则”。

很多人,习惯性把不愉快的东西,都挂在脸上。这样的不行的,别人很快就会懂得内心世界,然后做出“反应”,进一步加剧不愉快的因素。

若是你的脸色铁青,狠狠地瞪人一眼,指不定会引发争斗。

在《水浒传》里,李逵和宋江外出,走进一家小店。

宋江指了指李逵,对小二说:“我这大哥,想是肚饥,你可去大块肉切二斤来与他吃。”

店小二却说,不卖牛肉,只有羊肉。

李逵顿时就愤怒了:“这厮无礼。”

若不是宋江拉住李逵,指不定要闹出大事来。

从小说里,也能够得知,宋江的情商,明显比李逵高。虽然宋江显得文弱,但他实打实坐上了第一把椅子,

待人谦和,这是低头,也是虚怀若谷,容下了一切,格局大,令人佩服。

03

人生落魄时,给人留一张笑脸。

每个人都有穷困的时候。

有人会哭穷,会厌恨富人,还有人摆出一种“宁愿饿死”的姿势。这是不对的,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糟糕。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

当你微笑的时候,对方伸出的手,不会是拳头,而是温暖的手,有可能拉你一把。

北宋名人欧阳修,在十二岁时,外出到襄阳求学。

急急忙忙赶路一整天,到了襄阳城时,城门刚刚关闭。

守城的老兵,看到欧阳修彬彬有礼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开门,放他进来。

不过老兵决定,考一考欧阳修,出了一个上联——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行礼,对下联——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显然,欧阳修从对联里,再次体现自己的友好态度,让老兵非常舒心,也让自己顺利进城。

相比那些因为错过入城时间,在城外怒吼的人,欧阳修的做法,就靠谱多了。

我们这一生,不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笑着笑着就过完了吗?

哪有那么悲观,就算你当下身无分文,笑着说话,也很容易找到工作。你和店家提前说明,讨一碗饭吃,也不是不行。

04

一个人顶级的情商,不是会说话,而是待人真诚。

开口就是虚伪的话,还不如闭嘴,主动帮人一把。

真诚待人,不卑不亢,在任何时代,都是社交的最好方法,走到陌生的地方,也能用得上。

你对别人的好,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上,这样的互动,符合善良的人性。

学会留一手吧,是留住了一份情,留住了一颗心。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