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0-12-25 12:30·惊心鸟

在宋真宗赵恒执政的中晚期,宋朝出现了严重的党争,史称天禧党争。这次党争的双方是以寇准为首的北方党和以丁谓、王钦若为首的南方党,双方展开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政治混乱。赵恒也因此而大权旁落,无法主导朝廷政治的方向。于是赵恒立刘娥为皇后,授予其代理朝政的权力。刘娥上台后联合丁谓的南方党,打击控制朝政的北方党,平息了天禧党争。寇准在党争失败后获罪罢相,被逐出汴梁。丁谓借着党争胜利而登上相位的同时,宋真宗也打算让李迪出任宰相,却遭到了李迪的拒绝。

李迪是北宋名臣,也是北方党继寇准后又一位出任宰相的文臣。他在宋真宗和宋仁宗两朝出任宰相,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气。他是状元出身,在地方上历任通判、知州、知制诰、节度使等职,因政绩卓著而受到宋真宗的信重。从个人资历和皇帝信任的角度看,李迪都具有出任宰相的资格。

北方党在天禧党争中失败的背景下,寇准罢相也使得很多人受到牵连,朝中的势力大幅度削弱。此时正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接替寇准在北方党中的地位,带领北方党的官员重整旗鼓,走出政治斗争失败的阴霾。而李迪作为北方党中仅次于寇准的人物,又有着状元出身的优势,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从宋真宗的角度来看,他也需要北方党在朝廷中保持一定的势力,以制衡丁谓为首的南方党,牵制代理执掌朝政的皇后刘娥。天禧党争是寇准为相时北方党极为强势的国家政策导致的,也是丁谓等南方官员为了维护利益而展开的斗争。寇准被罢相意味着党争的结束,却也使得丁谓和南方党势力大增,而且他们的背后还有刘娥的支持。如果丁谓乘机把持朝政,那宋真宗利用刘娥打破天禧党争的努力便白费了。因此对宋真宗而言,南北两党的平衡局势是必须保持的,绝不能再次出现一家独大的政治格局。

因此宋真宗拟任李迪为宰相,是出于朝中政治局势平衡的考虑。李迪出面能够让人心惶惶的北党官员有了主心骨,也能够重新整合朝廷势力,与南党形成制衡。朝中宰相南北各一,也有利于宋真宗对国家的掌控。然而这个任命却被李迪拒绝了,李迪甚至公开表示不接收相位,不与丁谓同朝为相。李迪的这个态度不仅让宋真宗感到意外,也让朝廷的北党官员大吃一惊。此时北党正是群龙无首的时候,北党官员在朝中根本无力反抗丁谓对朝政的垄断,非常需要李迪这样的精英站出来扛事,可李迪的态度却非常让人失望。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李迪表示拒绝的原因,是由于他对丁谓掌权的强烈反对。由于寇准获罪罢相,所以李迪把罪名都归咎于丁谓的诬陷,表示跟丁谓势不两立。而丁谓在天禧党争后已经出任宰相,所以李迪反对态度非常强烈,拒绝承认丁谓在朝廷中的宰相地位。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说法非常牵强。丁谓的宰相地位是宋真宗和刘娥承认的,不是李迪情绪化的反对就能动摇的。李迪作为北党精英,为官多年的老油条,怎么会做出如此无意义的操作?况且在宋真宗的多次劝说下,李迪最终还是答应为相,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李迪最终接受了宰相的任命,出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与丁谓展开一系列的政治斗争。由此可见,他之前拒绝出任宰相的态度看似坚决,实际上都是在演戏。他在舆论上坚决的表示与丁谓势不两立,为此不惜拒绝宋真宗的任命,可真要任命时却并没有直接请辞。这很显然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而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刻的政治目的。那么他表面上提出出来的,与丁谓势不两立的态度都是虚招,演给朝廷和天下百姓看的戏码。而隐藏在这个戏码背后的真实原因,才是李迪真正的政治目的。

要解析李迪演戏背后隐藏的政治目的,这需要从天禧党争最激烈的谋反事件中去分析。在天禧党争末期,宋真宗以身体病重为由把朝政交给皇后刘娥代理,自己在后面遥控朝中局势。于是寇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要求皇太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总体军国大事。这个建议遭到以丁谓为首的南方党的强烈反对,但最终还是在寇准的强势推动下执行。然后寇准又上书,说”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请求另外派大臣辅佐皇太子。寇准这次上书看似对准丁谓等南党,其实目标是代理朝政的刘娥。

刘娥代理宋真宗处理朝政,与丁谓达成政治同盟,所以寇准必须将其拔掉。于是寇准暗中和太监周怀政、翰林学士杨亿、客省使杨崇勋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拥立皇太子赵受益为皇帝,升宋真宗为太上皇,废除皇后刘娥,让寇准独揽朝政。可政变在准备过程中被泄露,丁谓和曹利用把事情告知了刘娥。于是政变失败,周怀政被俘后自杀,寇准虽然逃脱,但也获罪贬官。这个谋反案牵连极大,北方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丁谓所带领的南方党则趁机接管了朝政。谋反案平息后,天禧党争结束,以北方党的失败而告终。

由于主导政变的周怀政被俘自杀,没有寇准组织政变的切实政局,所以北方党官员拒不承认寇准谋反的罪名,认为是丁谓趁机诬陷。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完全是颠倒黑白的狡辩。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这个政变非常完整,有着废皇后和立皇帝的完整设计,这不是一个太监能完成的。没有寇准这种执掌朝政的宰相支持,谁都不可能完成这个操作。所以寇准获罪被贬已经是很轻了,如果换个人那多半是诛九族的下场。而在此过程中大量支持寇准的官员被牵连,获罪被贬的不在少数。

有意思的是,支持寇准的官员中,李迪便是鼎鼎大名的一位。除了最后密谋政变李迪没有参与外,之前所有针对刘娥和丁谓的政治行动他都是积极参与的。尤其是在皇太子总体军国大事的建议上,李迪是主要的发起者,也是把南党的反对声压下去的人。在北党陷入谋反案旋涡的时候,李迪这个重要的北党精英便成为首当其冲的焦点人物。寇准又证据牵涉到谋反案,所以被贬外放是很正常的操作。李迪虽然没参与最后的谋反,但前面的事情是否与谋反有关,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以刘娥和丁谓把持朝政的操作,趁机拉李迪下水也是很有可能的。

若李迪想要从谋反案的政治旋涡中脱身,那远离朝政是必要操作。如果他直接接受了宋真宗的宰相任命,那必然成为刘娥和南党的众矢之的,引发新一轮的政治围攻。李迪当时本身就是仅次于寇准的北党人物,想要远离朝政必须有合适的理由。他表示反对丁谓,甚至说出势不两立的话,并制造的大量舆论压力,其实是给自己脱离朝政找理由。这样他既表达了自己反对丁谓的立场,又争取了北党的支持,还跳出了政治旋涡。而刚刚接手宰相位的丁谓,首要的是要巩固政事堂中南党官员的地位,对远离政事堂的李迪只能暂时放过。

可以说李迪的这一出戏是一石三鸟,既保全了自己,又稳住了宋真宗,还拉拢了北党官员。等谋反案平息下去后,寇准被贬雷州半岛,黑锅都背走了,李迪就可以重新复出了。这个时候再接受宋真宗的任命,出任政事堂宰相,而且是主管人事权的吏部侍郎,这才收割了其中最大的政治利益。从这个事情中,可以看出李迪简直就是老谋深算的政客,在天禧党争的谋反案前后机关算尽,是北党中得到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官员。而寇准性格强势,为人刚猛,为了废除刘娥和丁谓费尽心机,最终只是给李迪做了嫁衣。

历史上对李迪评价很高,对南党的丁谓等人则冠以奸臣的名声,实际上都是既得利益阶层写史的结果。李迪和寇准、丁谓、王钦若等人并无太大差别,都是为了个体小集团利益而漠视国家利益的权奸。他们执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宋朝,而是为了他们所代表的文官士大夫集团。他们的政治行为都是以朝中政治风向为基准的,而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比如宋真宗年间,李迪是坚决反对刘娥当皇后的重要人物之一。但到了宋仁宗年间,刘娥临朝称制后,李迪却对刘娥大肆吹捧。这一切都与是非对错无关,而是政治利益所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