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这是是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诗人符曾所著的一首词,讲述元宵节日一个习俗和美食。据传,汤圆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宋朝。当时的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所兴起的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穷。同时,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北方面,南方米这是中国不同地区一个饮食习惯。譬如过年,北方人吃饺子,而在江西九江有一种用米做的饺子,叫米粑粑。包米粑子得用上好的晚米,淘净沙粒、杂质,浸透水后沥起,上蒸笼蒸至一定火侯,待冷却后,再磨成粉。和面也挺讲究,得用沸水。经过这样处理后,粉团就可以或捏或擀成薄薄的饺子皮儿,而不致于开裂。
在我们宜昌,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宜昌话叫汤圆,还又一种习惯就是吃一种美食茅裹团子。不过不同地区,对这种美食叫法不一样。 宜昌各个地方叫法大同小异, “元宵粑粑”、“糍浆粑粑”、“粑粑”、“ 糍浆团子”。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也是我们湖北仙桃人,在今年小米公司元宵节免费吃元宵时候,他谈起仙桃的米团子,跟宜昌的茅裹团子类似。
网友@木槿七七说:“宜昌用的是糯米粉和粘米粉一比一,荆州仙桃那边是米粉,颗粒比较粗。”
刚出甑的茅裹团子,外皮软糯,稍凉微甜劲道,其味随馅咸辣鲜甜而风味各不尽同,也随包裹它的叶子呈现不一样清香。最令人称道的是,这种粑粑用竹篮装好吊至通风处,存放月余其色香味不变,尤其置于柴灶灰中烘烤,其皮外焦内软,馅汤油流,面的焦香,肉的浓香满屋四溢,真使人口水直流,食之一枚终身难忘矣!
团子通常指一种糯米包着馅料蒸熟而成的一种食品,口感糯滑香软,美味可口,团子有白团子和青团子两种。譬如宜昌清明时期做的艾叶粑粑,江浙一带叫青团。把艾叶汁把糯米粉晕染成青色。
在藏历年的“古突”(二十九)之夜,要给孩子们准备糌粑团子,这个糌粑可不是用来吃的,是要扔的。家里的人用手抓着糌粑团子,敲打全身上下各个关节,喊着“病祸灾难出来吧”,最后再用手使劲捏住,把手印清楚地印上去,放进盆子里,扔掉,表示这一年的“病祸灾难”都已经远离了身体。
四川的团子,四川人却不叫团子,而是亲切称呼为“叶儿粑”、“鸭儿粑”、“猪儿粑”。在川南长江流域,一般都是在春节前后制作的,旧时是每年插秧的时候吃。在市场上也有这种小吃出售,是一种糯米团子在大叶仙茅的叶子上蒸熟的美味小吃。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被川军把控,虽然宜昌是湖北地盘,但饮食习惯跟四川重庆接近。不过宜昌这种美食也是放在大叶仙茅,不过宜昌把这种草叫芭茅叶子。用这种叶子目的是糯米粘性太强,防止粘连,这也正是茅裹团子称呼来源。
不过笔者小时候用的不是芭茅,而是粽叶,有些地方喜欢用芭蕉叶。现在城市里用蒸布或者用白菜叶子或者锅底直接刷油来防止粘锅。
做茅裹团子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序,采用糯米和梗米混合磨制,两者要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煮叶、淘米、搅拌、浸泡一天、磨米、出浆、沥水、沉淀、起粉,机械出团胚,人工搓制团状,放置洗净的粽叶上,粽叶蒸出来的团子有种独特的香味。进行柴火灶锅大火蒸约一小时左右成型晾晒。刚出笼的团子称为“毛团子”,细腻而又有韧劲。可以直接蘸上白糖吃,软糯香甜,蒸熟的团子冷却变硬后,撕去粽叶,放在大缸里用冷水浸泡,想吃时捞出,烧热即可。团子可以浸泡五六个月不变质,糯米营养价值高,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
关于茅裹团子,网友@三峡的美食编了一个故事,让这种美食有了趣味性。他的文章里,把“茅裹”写成“毛果”二字,为故事做好了铺垫。
他的故事是这样的:人们开始做毛狗团子的初衷的确是做给毛狗吃的。三峡宜昌地区自古山多林密,毛狗子(野狗或狐狸)甚多,经常四处为害,故宜昌古有在正月十五聚众结伴,执杖明火,敲锣捶盆,砍青竹烧爆响,上山赶毛狗的习俗,据说这天赶了毛狗,一年到头都平平安安,毛狗不敢来为害。毛狗生性群聚贪残,饿毛狗寻食不叼衔点食物根本赶不走,人们就想到了把过年吃剩的,香味特浓的腊菜,用有黏性的糯米捏成团子,蒸熟置冷成硬砣,扔给毛狗叼衔轰轰跑,所以宜昌素有“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说。既是扔给毛狗吃的团子,亦顺理成章贱称之“毛狗团子”。为什么狗食又变成了宜昌人的美食呢?因为正月十五赶毛狗的人们要守在山上通宵达旦,正月十五夜宜昌正置天寒地冻期,入夜,赶毛狗的人群都聚在篝火堆边,一边烧竹节爆响撵狗,一边烤火曰白粉经。有时肚子饿了,又没吃食,有人便试着把赶狗的毛狗团子放在茅草火边烤了充饥,不烤不知道,没想到这一烤,竟烤出了好味道,烤焦了的毛狗团子外焦却内软,掰开肉香油滴,浓香扑鼻,真是肉香、面香、香漫山林,吃了又饱肚子又提神,大家都烤了争着吃,抢着吃。草火烧毛狗团子太好吃了,回家后还念念不忘。于是就刻意追求,效仿用茅草烤毛狗团子吃,日久,这狗食变为了人的节令美食,这“毛狗团子”的名字也谐音改为“毛裹团子”,而且团子里包的馅子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被心灵手巧的宜昌人五味调合的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了。但至今仍有不少家户仍仍保持着用年节剩菜,特别是肥腊肉丁、豆干丁、盐菜丁拌浓蒜葱姜和红油作馅的老习俗。
在宜昌还有一种春节餐桌上的美食,糯米圆子,跟茅裹团子口味类似。只是一个用糯米,而一个是糯米和米混合打成米粉。糯米圆子做法更简单,讲肉和各种食材剁成泥,然后沾上糯米,上蒸笼蒸25分钟即可。
同样类型的食物,在不同地方因为习俗和出产,形成不一样呈现形式。风味即使相近,但取材和做饭不一样,才让味蕾里有了家乡印象。
本文要感谢@三峡的美食@二舅介绍的男嘉宾@@木槿七七,宜昌往事群大家讨论,为这篇美文提供素材和依据。
2024年2月27日于夷陵吾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