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随着行业寒冬逐渐回暖,各家商超也难得地过了一个好年。
开业才半年多的深圳前海山姆,几乎每个周末都要被“挤爆”一次,人多到要排队才能入场。
偏安一隅,门店数量不多的胖东来,2023年的总营收也突破了100亿,攀上了新的巅峰。
然而身为国内商超行业“老大哥”的永辉超市却是有苦说不出了。
1月30日,永辉超市发布了2023年度的业绩预亏公告,公告上显示永辉超市在去年全年预计净利润亏损达到13.4亿。
而这已经是永辉超市连续亏损的第3年了,2021年亏损39.4亿,2022家亏损27.6亿,加起来3年总计亏损利润超80亿,看得一众投资者和股民直摇头。
要知道,永辉超市作为发展了二十多年的商超行业巨头,巅峰时市值接近1200亿,还曾试过3年盈利932亿。
曾经一度被赞誉为“中国沃尔玛”的永辉超市为何会变成如今这副模样呢?
一、高中肄业,打造“超市王国”
这几年来永辉超市的处境一直不算好过,而刚过完年后的一则消息,才让我们知道永辉超市的内部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2月19号,永辉超市的副总裁彭华生因个人原因主动辞职,刚开年就走掉了一个高管,这可怎么看都不像有“开门红”的样子。
而且早在过年前,永辉公司内部就有多名高层职位变动,董事会秘书、监事会主席和财务总监都递申请辞任,虽然最后没走人,但也是被调岗了。
在公司连年亏损的“外忧”之下,公司高层频繁调动或离职,也能算是“内忧”了,毕竟这样很容易就让下面基层员工人心浮动。
被创始人寄托着“永远辉煌”盼望的永辉超市,该如何平复这些内忧外患呢?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机遇遍地的90年代,诞生出来很多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而永辉超市的张轩松和张轩宁两兄弟,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1990年,还在读高中的张轩松脑子一热,就决定不读书了,跟着哥哥张轩宁直接去寻找他们的机遇。
初入社会的哥俩干过很多苦活累活,搬过砖,推销过啤酒,一点一滴从细微处慢慢打拼和积累。
两兄弟的第一桶金是靠卖啤酒赚到的,他们凑钱开了一家小店,还找门路当上了福州第一啤酒厂的特约经销商。
之后,为了和其他卖啤酒的商店拉开距离,张轩松主动提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
“买啤酒送服务”,这在当年可是个新鲜事,也很快就让两兄弟积攒下了不小的原始资金。
1995年年底,张轩松兄弟俩在福州鼓楼区开了属于他们的第一家超市,不叫“永辉”,叫“古乐微利超市”。
这家超市面积就100平米左右,走的是“平价销售,薄利多销”的经营路线,别家卖3块的东西,他这里就卖2块5或是2块3。
地方不大但东西实惠,古乐微利超市也逐渐成了附近人们购物买菜的首选。
1997年3月,张轩松两兄弟又在福州鼓楼区开了一家更大的超市,同样走平价策略,很快便是日进斗金,他们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不过他们很快又笑不出来了,因为是卖啤酒发家的,所以他们认为这一行前景好,就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啤酒厂。
谁知却被本省两家大啤酒厂“联合围剿”,投资的几百万直接血本无归,到最后还得靠向亲戚借钱度过难关。
摔了一个大跟头之后,两兄弟也是彻底退出了啤酒行业,安安心心地开自己的超市。
于是在1998年,他们接着在福州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新超市,也是第一家“永辉超市”。
开店,盈利之后再开新店,就这样稳扎稳打地慢慢扩张,兄弟俩也畅想着把永辉超市有朝一日会开遍全福建,乃至全中国。
然而1999年时,福建第一家大卖场开业,沃尔玛、麦德龙等超市巨头联袂而来,落户福州。
规模比不过,渠道比不过,宣传比不过,就连价格也比不过,永辉超市一时间被这些“大佬”给压得喘不过气来。
摆在永辉超市面前就两条路,要么被一点一点蚕食市场,然后被淘汰出去;要么主动求变,放手一搏。
很显然,他们选择了后者。
永辉超市的做法很简单,既然我比不过你,那我就不和你比了,我自己再开辟一个新赛道出来。
2001年,永辉超市开辟了全新的“农改超”模式,把超市常卖的日用品,家电等产品统统去掉,主营生鲜食品。
这一另辟蹊径,不仅避免了与其他几个超市巨头争锋,同时还做出了差异化,顾客不减反增。
按理说,永辉超市在当时走上的是一片空白且前景广阔的市场,会引来很多同行介入和“抄作业”。
实则不然,比永辉强的不屑于学它,比永辉弱的争不过它,外来的超市巨头没有本土化的人才帮忙,也很难介入生鲜这块领域。
等到其他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永辉超市的门店早已遍地开花,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力。
2010年12月5日,永辉超市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张轩松兄弟俩成为国内新的“商超大佬”。
此后好几年给股民交出的财报也是喜讯满满,股价市值连连攀升,公司里甚至传出了“走出国门,把永辉开到曼哈顿”的声音。
但谁能想到,永辉超市在之后不仅没有开到曼哈顿去,反而在3年内倒闭了近400家门店,市值更是蒸发了700多亿,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二、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在2010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永辉超市一直是商超行业里“最靓的崽”,特别是生鲜领域,更是开宗立派的存在。
然而谁能想到这样的情况却在2018年的时候急转直下,永辉超市在那一年直接给出了一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
2018年永辉超市净利润不增反减,同比下降了18.52%,相较2016年时利润翻倍,2017年时净利润增长率46.28%,这个成绩无疑给股民们泼了一盆“冷水”。
这样的情况在之后一年里并没有好转多少,利润率增长乏力,不过永辉超市2020年营收932亿,创历史新高。
正当人们认为一切将好起来时,更大的打击来了,受疫情的影响,永辉超市2021年全年亏损39.43亿,净利润增长率来到吓人的负319.8%,资产负债率更是攀升到84.47%。
虽然那几年的商超行业普遍日子不好过,但永辉超市应该是最难过的一个了,直到最近都还没怎么缓过劲来。
去年12月,永辉超市一连发布了两条出售资产的公告,把自己持有的部分“红旗连锁”和“万达商管”的股票给卖了。
一通“卖卖卖”之下,永辉超市才稍微有了些许喘息之机,毕竟这几年来永辉的负债真不轻,光是2023年前三季度的租赁负债就达到了213.98亿元。
而且永辉超市这几年还多次因为拖欠房租或物业费,被房东给告上了法院。
2023年6月,永辉超市关于拖欠番禺区沙圩二村村委会物业费一事进行二审上诉,但被法院驳回。
11月时,永辉超市又因为房屋租赁纠纷而被强制执行,此外类似的案件还有不少,大多都是因为房租问题。
根据永辉官网的信息,截止到今年2月18日全国门店数量是1002家,比起最巅峰时的1440家,已经关闭了438家。
永辉会变成今天这样也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的,社区团购的兴起,来势汹汹的盒马生鲜,这些对手的出现让永辉超市再也无法一家独大。
而面对“群狼环伺”,永辉超市却没拿出多少有效的应对措施,靠着领先于时代而崛起的永辉,也因为落后于时代而慢慢落寞。
同时最致命的一点是,消费者们觉得永辉“变味”了。
从2010年上市之后,永辉超市就逐步从普通超市转变向精致超市发展,绿标永辉超市也随之出现。
绿标的Bravo永辉与红标的普通永辉超市最大的区别就是,里面的商品涨价了,后面出现的“超级物种”更是走的高端定位。
我们都知道,永辉超市发家靠的就是一个“低价战略”,如今把立身之本都给舍弃了,后来的发展可想而知。
再加上,永辉超市内部也同样出现了问题,首先是创始人之间的意见分歧。
张轩松认为永辉超市应该继续沿用以前的战略,靠“平价+服务”攻占市场,而他的哥哥张轩宁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这条路竞争性不大,走高端路线才是王道。
永辉超市这些年不是没有做出改变,但似乎都为时已晚,甚至有些顾此失彼了。
结语
相较于前几年的举步维艰,这两年的永辉超市日子稍微好过了些,虽然还在亏损,但好歹没以前亏的多了,未尝没有扭亏为盈的一天。
而且永辉也重启了扩张计划,今年93家新门店正在筹备当中,一切都在慢慢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