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自商周起就开始束发了,那么古人为什么束发呢?
起初束发并不是为了遵守孝道,后世孔子发明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削发为不孝的说法。从中国文明刚开始就有束发了,这就是文明的象征,是为了区别于周边一些还不开化的部落。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人为了孝义,成年男子的头发胡须都是不能剪的。古代常见到有人割发以代死刑,以及一种叫“髡刑”的剃人头发的刑罚。
(所以一些小说里的老者都喜欢摸胡子,胡子长可是代表了自己可是个文明有知识的,嘿嘿嘿,小编胡诌乱猜的,不可信)
这对于古人来说,头发是神圣的,既然不能剪不能剃,那就束起来,不至于乱七八糟。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所以“束发”还不能算成年。男子二十岁的成人礼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要行冠礼,在仪式上戴上冠冕,象征已经成人。贵族男子则更为隆重,据《仪礼.士冠礼》上记载,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加冠之后,男子除了“名”之外,还有了“字”。“字”意味着他今后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但因为男子二十岁还比较年少,体犹未壮,所以要加上一个“弱”字,以“弱冠之年”代表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一提:半束半披一般是因为小孩子剃头,头发不能全部束起来,所以碎发自然下垂【男女都一样】,不会有人刻意追求半披,那是头发没梳好。
不要被古装剧误导,披头虽然帅,但是在古代是未成年人的发式,成年就要全部束在头顶。而古装剧进行了艺术加工,不足以深信,要加以明辨。
那么古代男子怎么束发呢?
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诗经·卫风·氓》里面有一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句诗意思大概是“记得当年我们俩都还是孩子,说说笑笑哪里有烦恼”。在古代,“总”是聚拢束结的意思,小孩子把头发扎成两个向上分开的发髻,看起来就像是头上长了两个小角,所以这种小孩子特有发型叫做“总角”。
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我们的小哪吒了:
那么你知道古代人的各个年龄阶段称呼是什么吗?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可自行浏览器搜索】
宋代少女一般以梳双髻为多,即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薄式的齐刘海,把两边的头发都编成了小辫子的发型,再盘成了双平髻,后面是一个小披发,特别的漂亮.
年纪小的姑娘会梳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明代出现了一种名叫云髻的头饰,未婚女子专用,但形制不详,但根据明会典:女在室者,三小髻,未上头(未出嫁)的丫鬟则梳理盘头抓髻:无刘海的一款盘发发型,把对发都盘好了,再在头顶上面处理在成随云髻风格的头发,
在古代辫发,披发都是蛮夷,清中后期才逐渐流行未婚少女辫子,已结女子盘头的发型:耳两边有一些头发形成坠式的头发,余下来的头发再盘起来,再加上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