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8 09:39·今天七彩光

作者:李红涛

2023年7月26日,由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策划,顶端创作者连麦畅聊大唐事千年之前的盛唐,“诗仙”李白惊艳登场。李白的一生与河南渊源颇深,曾到过河南的洛阳、开封、登封、南阳等多个城市,也曾在河南留下传唱千古的诗词佳句,李白唯一存世真迹《上阳台帖》在河南济源。回望千年前的历史,李白在河南曾遇到过哪些人?从书法角度如何评价李白的《上阳台帖》?

在直播间,由于时间有限,该作品很多方面没有展开细说,在此从书法艺术方面探讨下。

一、该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价值,能否在作品中看出作者写时的心情,如何点评此作品?

值得肯定的是该作品的价值是非常高的。高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历史大咖的加持及评价。

第一位,《上阳台帖》引首清高宗弘历(乾隆)楷书钦题“青莲逸翰”四字,上盖大印。李白作品正中再盖印“古希天子”。这枚印章是乾隆七十岁刻的,一个七十(多)高龄的富裕皇帝,名家字画多了去,看到此帖,仍激动不已,还多处盖章,亲笔题字,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曾拥有过。

第二位,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该帖中卷中隔水,宋徽宗题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通名)也。”关键意思就是,宋徽宗看到此帖感慨才知道李白不只是诗文写的好,靠书法也可以出名啊。宋徽宗书画双绝,书法更是开宗立派,“瘦金体”在书法史上地位很高。这么高的艺术眼光的一个皇帝,还恭恭敬敬的写了这么多字,作品价值不言而喻。

第三梯队,大收藏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等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权相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元代张晏(曾收藏有怀素的《食鱼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跋曰:“谪仙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后一句的意思说,我看晋唐的如王羲之等好书法帖多了,忽然打开李白的《上阳台帖》,嘿,让我精神抖擞,好清爽呀。

元代书法家欧阳玄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号称为“一级甲”。这地位,怎么样?

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珍贵程度,就凭这些题跋者以及收藏者的身份,就已经是这件国宝的最好见证人了。

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一并回答,作者当时的心情,无疑已经融入在笔墨之中了。

《上阳台帖》,纵28.5cm,横38.1cm,仅25字。全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一件能够传世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关的。李白壮志未酬,仕途不顺,重来王屋山上阳台,得知好友司马承祯驾鹤仙去已多年,他看到其绘画,触景生情,提笔写下:山高水长、物象千万,如此清新豪健、壮阔秀丽的景色,不是有着丰富人生的阅历、高超艺术造诣的得道高人,又怎么能够描绘出来呢?

大家知道,书法艺术有五种字体:篆隶楷行草。在这其中,草书是最能表现书写者的情感,也是艺术性最强的。因为它是随着书写者的情感一气呵成的。很多时候,很多人都看不懂写的是什么,但依然可以体会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和作品气度。而李白的《上阳台帖》,正是这样一幅行草书。

《上阳台帖》全帖虽情感丰富,但不失法度,布局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第一行与第二行间距较大,第二与第三行间距较小,第三与第四行间距又拉大,形成大块留白。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收放自如。用笔纵放洒脱,苍劲中见挺秀,浓淡干湿,意态万千。

前几个字:山高(二字粗犷有力,浓墨重彩,情绪凝重),水长气象(形体收窄,细笔淡墨,则如细水绵绵,似情谊长存),与上面形成强烈对比,并形成留白。

千万(二字另起一行,依然浓墨,笔法刚劲雄健),与右上“山高”二字形成墨块,如同一幅山水画。

“非有老”,依然是李白浓墨刚健的风格。“有”字略小,与上面几个大字形成支撑的险绝之势。“老”字特大,形成整篇的一个字眼。也许写此字的时候,李白想到了司马承祯,其在艺术造诣上的老辣,世事洞明的睿智通达,如今驾鹤仙去,岁月催人老的无奈等,就凝墨迟涩了下来。

但接下来的五个字,李白就又开始狂草了,他仿佛任由自己的情感肆意流淌,就好像是一首音乐,情感饱满而且浓烈。特别是正中的“清”字采用草书,大开大合,左右互盼,是“壮”字的几十倍大,又一个字眼,形成了两个醒目的高潮。

“壮、可、穷”三个字形,用草书成一组,一气下来,连绵如丝,似乎在感慨又或许是追忆。

十八日,三字又形成一组,“上”字缩小且形成错位摆动。“阳台书”,“书”字细小,一来余下空间有限,二来与右边(壮何穷)三个字组一块形成虚的空灵空间,章法透气。

而这一切作者并没有刻意,属于其艺术审美以及笔法潜意识的自觉性,这就是李白日常的艺术功力,也是自然的情感流露。

二、递藏:《上阳台帖》北宋时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1911年清朝灭亡后,溥仪携大量文物古董逃亡天津,在天津他为了过奢靡的生活,开始倒卖古董,《上阳台帖》就在这时流落民间,后辗转到了古董商人收藏巨擘郭葆昌手中。

1937年,大收藏家张伯驹获悉《上阳台帖》可能会流落海外。于是,以6万块银元的高价将其收购(按当时物价可买北京450套左右的四合院)。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将《上阳台帖》赠给毛泽东主席。观赏数日,十分爱惜。后来,毛主席嘱咐工作人员将《上阳台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并让中央办公厅给张伯驹写了一封感谢信,同时附寄一万元以表达感谢之情。所以,这件《上阳台帖》一直在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李白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一千两百多年了。李白的名气太大了,每个朝代都有大批的追随者。

常言说,字如其人。从此帖中,我们可以再次看到李白的雄健作风,豪迈潇洒的气质。充满了大唐盛世期的男人气息~’’奔放雄壮’’!那时的文人墨客随身佩剑是常态。

《上阳台帖》作为历史资料,也证明了李白的浪漫主义个性与同时期大唐的包容性背景。可惜到了宋清以后,文武分家,一些人认为文弱书生,就是手拿纸扇,轻言慢语。闻鸡起舞反而成了头脑简单。现在个别明星油头粉面,或三大科占用体育课,这样对下一代都不好。殊不知健硕的身体与丰富的知识,本身就可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现在我们讲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我们民族有李白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做标杆,再加上这一副真迹书法作品佐证,足以傲视群雄了,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附网友部分提问:

问:可不可以学李白书法?

答:李白书法固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以作为艺术去欣赏或博学去参考的。历史上,还有很多比李白书法造诣更高的书法家,例如钟繇、王羲之、苏黄米蔡,张旭怀素、颜真卿、碑帖等等。我建议,如果作为主帖常年去临习,还是建议后面的这些书法大家的更好些。

作者:李红涛,郑州市郑东新区书画协会副主席、丽江书画院副院长、河南中州文博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交流委员会委员。

——————————————

传播传统文化,欢迎署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