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HAN TANG

同济大学  建筑学

GPA:4.49

雅思:7.0(6.0)

自我评价:在奋斗和躺平中仰卧起坐

获奖经历:

2020 同济大学二等奖学金

2022 同济大学三等奖学金

2023 同济大学三等奖学金

2023 发展中国家建筑设计大展优秀奖 

所获offer(截至发稿前)

NUS – MASTER OF ARCHITECTURE

NUS – MASTER OF ARTS (URBAN DESIGN)

MSA – M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1 YEAR FULL-TIME

AA –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DRL) MArch

申请时间线:

OFFER展示
(截至发稿前)

来点新鲜的知识

[关于选择]

选择留学,其实是因为想出去看看哈哈,多涨一点见识。国外建筑学教学风格和体系肯定和国内的大不相同,出去体验一下也学习点新鲜的知识。

对于设计的看法,我认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是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的主张正是人文主义观点的体现,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自由。我认为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人,而不在于单纯的空间塑造。设计的根本也是服务于人,建筑设计所能够带来的不只是单纯的空间体验,更是观念的改变与行为的修正,像是藏在暗处的轨道,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个体和社会。

▲西扎作品

同时,建筑也是某种意识的物质投射,任何的功能空间都是在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法来塑造一个特定情绪的空间表达。通过空间营造的情绪氛围会感染到空间中的人,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等。空间的使用者不会因为空间具有某种功能属性而进行活动,他们会因为这样的空间给了他们一种做某事的“暗示”而去活动。这种暗藏在功能设计下的情绪暗示是很有趣的,它可以赋予一个单一空间多重功能,即使这个空间并没有任何功能指向性。我比较喜欢的设计师有斯卡帕、西扎、库哈斯和路易斯·康。

▲放烟花ing

未来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开心的时候多过不开心的时候就好!

每天发点“小疯”

[准备经历]

我作品集的风格还是和我个人的喜好很符合的,尤其是表现图的绘制,整个作品集里没有几张渲染图,大多都是拼贴的,把表现图做成一幅画,这种表现图的优势就是可以展现自己设计的独特性,不必须去在意透视、真实之类的;还有就是实体模型的照片,这是能直接反映空间体验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体现我们的有好好推敲设计。

这可能也跟我本科阶段的一些设计课老师的要求有关,有的老师不那么喜欢那种很像真实建筑的效果图,他们更喜欢风格化的表达;而且我们低年级的每个课设都要做模型,我也就习惯了这两种表达方式。而且很巧的是我所有课设的老师都没有强制要求过渲染图,因此我的渲染技术没有拼贴好,就也很少使用渲染了。


大二的年级汇报

对于如何调和作品集和学校作业的时间,其实我的作品集项目有两个就是学校的课程设计,剩下的一个是竞赛项目,大部分时间是在假期里;另外一个也是在假期里完成基础的建筑设计,和课设冲突不大但是就要牺牲点旅游的时间了。图纸就是利用空闲时间慢慢画,学校的课程设计我也选的比较轻松的老师的题目,这样就多一点时间嘿嘿。

▲旅游ing

准备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焦虑、自我怀疑,还很暴躁,一点就着。比如今天没完成原定的计划内容、看到网上有做得很好的作品集等,焦虑指数级增长了。因为我周围的朋友们也在准备留学,做作品集,或者在准备考研,大家精神状态都很相似,每天就一起发疯,白天在专教发疯,晚上在微信里发疯。还有比较健康的方式,一个是去滨江躺着吹风,然后可以看到很多小狗;另一个是去city walk,就狂走,通过肉体的疲惫去麻痹精神。总之就是人还是要有个发泄的途径,定期释放一下。 


▲旅游ing

记忆深刻的就是暑假一边实习一边做作品集,同时还要准备文书;太痛苦了,比每天单纯地画图要痛苦。白天上班,可能还要加班,晚上回家喝一杯咖啡然后熬夜画图、准备文书,很规律的不健康生活。


▲实习并第一个到工位

对学弟学妹的小Tips!!

首先是我觉得大家要对自己有个计划,就是比如我今天要做完哪部分设计、画完什么图之类的,这个计划要比老师或者是学校的ddl提前一段时间,如果是提交申请的ddl我觉得提前一周比较好;留一些富裕的时间应对突发状况,而且咱们这个专业不是那么容易确定要用的时间,所以就更要提前应对。

还有就是多跟朋友们聊天,聊些和申请没关系的一定要!人不能无时不刻都在做作品集,或者准备雅思,或者写文书。有时候就放过自己吧,明天再做也来得及。




“当我死去时”——火葬场
[项目介绍]
这个项目探讨了“生”与“死”,在改变人们的现有生死观念、继承各个民族的相关习俗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和我们周遭的自然环境的衰退产生联系。将人、建筑和自然三者联系起来。


这个建筑最早、最根本的灵感来源就是扭转大家对死亡的恐惧。我们总是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是我们和亲友的分别;逝者已逝,只有生者会被困在死亡里。所以这座火葬场更多的是为了生者建立的,希望生者能够在这个建筑里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并且,最终登高远眺,望着逐渐被树木覆盖的沙漠,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希望他们在建筑里完成对悲伤的化解。


在空间设计之外,还需要借助一种技术,才能实现对死亡含义的扭转,现在已经有多种研究利用了人的骨灰去制作种植盒,在此基础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因此我将这种技术作为抓手,所有去世的人的死亡,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树木的生命的起点,而来此处悼念的生者,将会有时间见证象征着自己亲友的种子是如何成长为参天大树的。

在此基础上,我联想到了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如果这座火葬场坐落于沙漠中,这些树木是不是有可能会对这种现象有所帮助呢?所以我将场地选在了沙漠中,这座建筑最开始是火葬场,在一段时间后,它所能服务的土地上都种满了树木,这里就会从火葬场转变为悼唁馆和观测站,增设森林观测的功能。


在内部空间的营造上,通过对光和声音的塑造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以此来塑造不同的生命阶段的氛围。研究发现听觉逐渐丧失的过程是濒死体验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设计中通过建筑材料控制建筑内部空间的声音,以此让生者体会到死亡的感觉。

另外,就是对光线的控制,随着流线的深入,光线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集中。在这个设计中重要精神的空间当属终点前的“沙漏”,沙漏埋于地下,周围的沙子会缓慢流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在停止流动的同时,就是这座火葬场转换功能的时候。



专业度&氛围Nice
[关于LAC]

我最开始是咨询了周围的学长学姐,选定了几家,但是最后决定是根据线下考察和线上的交流综合考虑的。最终选择LAC最主要是觉得这边主要就是做建筑的,感觉氛围会比较好。

我作品集老师在我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帮助。做作品集和学校课设还是很不一样的,无论是从工作流还是从图纸表现上都有很大区别,刚开始我有点不太适应,做完一个项目后就好多了。另外每次和老师交流都很有启发性,感觉上完课自己思路突然清晰,精神也好了还能再画三小时。我的申请老师(Alice)和教务老师(Molly)也很好,每次我去找她们聊都能从她们那里获得肯定,平时我有问题也会及时回复。

▲从LAC出来看到的小猫

另外,我参加了LAC的2022霍普杯的平行课,因为我们学校不是很注重竞赛方面的东西,所以这个平行课很好的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

看电影振奋精神
[日常生活]

我画图的时候尤其喜欢看指环王;一个是因为它很长,另一个是因为很喜欢整个的世界观,看完了感觉又充满力量。有的时候也会看汉密尔顿和悲惨世界,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振奋精神。

另外,我平常喜欢跑剧场,音乐剧话剧啥都看,尤其喜欢有点疯癫的角色,看完了很爽。另外就是会去剧社,其实准备申请的时候已经从社团退休了,过去就是纯玩。

▲在剧社

图文来源:ZIHAN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