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暇下来了,有时间写一些东西,没有好的题目,又是从网上转了一篇,也觉得自己对荡劲有体会,就瞎评几句。

      杨式太极拳的技击精髓在于腹内松净气腾然,一气鼓荡,循环无间,使之形成整体劲、轻灵劲,从而应感而发。应感而发的主要特点是掷放,它运用抽丝劲和松沉劲,粘连黏随不丢顶,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以一种独特的掷放术,使对方如弹丸腾空飞出。这是杨式太极拳的精妙之处。不喜欢说技击,因为杨拳的技击术,引进落空合即出,已经成了兰亭绝响。现在的所谓技击,无外乎就是散打摔跤偶尔加个太极拳招式的亮式而已,哪里还有会技击的?还有,形成整体劲,轻灵劲,不是有腹内松静气腾然,一鼓作气等等产生的,他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杨氏太极拳的抛掷劲是由虚实变化而生成的。

    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练习时,体用的十三势(即八法五步)到位、十年以上的时间到位、知行合一的悟性到位,则是三个同时必备的元素,缺一不可。若能自觉运用“荡”劲,则会显收事半功倍之效果。十年太久了,现在多是练太极拳以养生娱乐为主,只有极少数的推手爱好者,才对所谓的劲路练习感兴趣。个人认为,自身的虚实分清了,和对方听劲时,能舍己从人,和对方合成无极了,能够神领意动形随了。。自然就会产生荡劲。
     杨式太极拳外极虚静,内极精神;外极松柔,内极坚刚;外极缓慢,内极迅猛;外极轻灵,内极稳固。实际上,在动作的体现上主要是凭靠“荡”劲来完成的。其实说的就是绵里裹铁的意思。这儿说在动作上主要是凭靠荡劲完成的,我不赞同。太极拳还是以棚捋挤按为主,这儿的荡劲只不过是虚实分明之后的发劲的一种表现而已。
   
   通俗地讲,就是利用荡秋千的意念来完成若干个大大小小松拔相间的动作。凡是从下而上或者平摆的弧形动作,诸如起势两臂上举、单鞭两手平摆、提手上势挑掌、白鹤亮翅上掤、左右搂膝拗步、抱虎归山回臂、肘底看捶平摆、倒撵猴前后展臂、海底针挑掌下按、扇通背侧掤、斜飞势大挒、云手下抄上抄、高探马折叠前砍、翻身白蛇吐信、野马分鬃正挒、玉女穿梭滚掤、左右金鸡独立、转身摆莲展臂、十字手下抄合抱等等都有着明显的荡劲。

也谈杨式太极拳的荡劲
       每一个动作在开始的时候,它的阳手或阳臂,即发力的手或臂(指攻防转换中的攻方),必须彻底松软下来,继而调动内气,运用一弛一张荡秋千的方法,完成在动作结束时候的能量交换,使阳手或阳臂充满比常力要强大许多的弹簧劲,这就是荡劲。
     此“荡”完全符合太极内劲阴阳的开合和收放。所谓内劲,乃是“外柔内刚,柔中寓刚;不僵不滞,屈伸圆活;劲不上浮,形不外露;神凝气沉,功蕴于内;忽隐忽现,变幻莫测”(沈寿《太极拳推手问答》)。因此,荡劲也是太极内劲的一种,外形尚圆,劲不外露。
          不仅如此,细细推敲下来,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无不充满着荡劲,这样的一松一拔、一鼓一荡,在细微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滔滔不绝,绵绵不断,加之它固有的抽丝劲和松沉劲,杨式太极拳的健身养生效果是有目共睹,世人皆知的。
       当然,会运用荡劲则是长期用心习练的结果,张而不弛,松而不懈,形不外露,功蕴于内,关键是一个“度”字。合度才能够精妙,精妙而后方可圆融,这就需要我们竭尽毕生精力去体会和验证。

        最后懒的去一段一段的诠释了,从整篇看来,作者所谓的荡劲,只不过是在盘架子中出现的一种若隐若现,进而进行的定义。从一开篇,就论技击,但是后面读来,别说技击了,就是推手中怎么听劲,怎么产生荡劲,怎么使用荡劲,都没有提及。到了最后了,我就谈谈自己理解的荡劲。

          我喜欢听劲推手,就从推手中来谈谈。荡劲是在虚实分清之后,这儿的虚实可不是身体的虚实了,而是神意和身形的虚实。如果使用荡劲,你捉着对方的双手,把体重晃悠起来,作用到对方身上,这也算是荡劲。但这种情况遇到水平高的就不好使了,对方很活,手很轻,如果这个时候出手抓的话,就会被对方听到劲点,自己就已经落了下风了。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听对方的神意,其实也是打起,自己的神意随着对方的神意微动,然后再折回来。其实就是让对方在自己的球的切身上坐,然后再打回来。我把这个叫坐荡劲。

         也可能认识不同,理念不一样。我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多谈谈,。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