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戴云山

  • 作者:撰文/摄影_郭杰荣 绘图_刘超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12-12

泉州、三明和武夷山尽人皆知,但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将这些著名旅游地串联起来的是戴云山脉。横贯福建全境的戴云山脉不仅是“闽中屋脊”,也是一个绝佳的山间骑行带。

我们4个福建人的“骑行纵队”刚刚组建,还没想好起一个什么名字,就确定了出行的第一站——穿越戴云山,直达武夷山。武夷山对福建人来说就像一座精神家园,这里有闽人眼中最美的自然景观——丹霞地貌、九曲溪谷、考古遗址、摩崖石刻、水帘岩洞……还有闽人心中的情感归宿——朱子理学遗址、采茶戏、拔烛桥、山间慢生活……2010年,武夷山被《寂寞星球旅游指南》评为“全球十大最幸福的地方”之一。

初春,大家相约从泉州出发,由北向南,穿越戴云山脉,经三明、南平,直奔武夷山黄岗山顶。

第一天

【66公里】

泉州 永春 蓬壶 大田 三明

第一天,我们基本都在戴云山脉间穿行,山路弯多,此起彼伏,几乎没有什么平路。蓬壶距大田一共66公里,其中有56公里都是弯路,虽然号称“十八弯”,但是我们从头到尾数下来,至少有一百多个弯。这些弯多是“W”型,一段下坡之后紧接着就是一段差不多长度的上坡,这样的路况不断反复。

我们用了半天的时间爬坡,4月的天虽然算不上炎热,但衣服都被汗湿了,好在风景很美。我们所穿行的戴云山有“闽中屋脊”之称,眼下是春末,而戴云山的春天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登顶的必经之路上有戴云寺、主峰古道口、莲花池,我们把自行车停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跟着护林员兼向导的老陈向戴云山1856米的山顶进发。山中云雾迷蒙,水田相连,村民住的民居都是用石头一块一块垒起来的,外墙用黄泥和石灰夯实,屋顶用瓦片交错盖上,当地人管这样的房子叫做“大厝”。老陈的大厝如今住着三代人,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在这戴云山之中,全家依靠做向导和政府补贴过日子,在我们眼中这是清贫,但老陈朴实的脸上写着满足。

我们跟着老陈徜徉在戴云山的春天里,山间的野桃花在枝头绽放,蒿草从田埂边钻了出来,榆钱挂在枝头,棠梨花暗香浮动。这番山间春景,消除了刚才骑行的疲劳。

从戴云山上下来,我们稍事休息,开始了今天最后的冲刺。快到大田的一段路,坡度明显缓和了,但骑过这一段缓坡之后,就要直奔一个海拔1300米的坡顶,越过坡顶,大田县就在眼前了。

戴云山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与阿里山相互遥望。戴云山距离泉州市160公里,沿着省道206线向戴云村方向走,抵达戴云寺即到。山中有“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等16处胜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山中部分地区仍保留着成片的半原始森林。

戴云山脉分大戴云山和小戴云山,有山中套山的意思。

第二天

【130公里】

大田 永安 三明

山城里的幽幽省道

第一天在山路间的骑行并不轻松,于是第二天我们选择穿越一座城市,道路基本上都是二级以上公路,距离虽然长了,但一路坦途。

在大田石碑镇停留时,我们4个吃货开始集体寻找镇上的一家做猪骨的老店。石碑只是大田县的一个山区小镇,竟有有七八家专做猪骨头的饭店,找到了正宗老店后,我们点了一架猪骨头。的确如传说中的一样,猪肉又香又嫩还不塞牙。在镇上,地道的吃法是用猪骨头熬制的浓汤配萝卜丝,不加任何调料,萝卜丝吸收了猪骨的香味和油分,更加美味,而从汤里捞出来的猪骨头就自然成了又一道菜。

大快朵颐之后,我们直奔三明市。穿过石门格隧道就算进入三明地界了。一过隧道,车友的车胎就被碎石扎破了,幸好另一位细心又擅长检修的车友携带了两条备胎,他立刻给对方换上,继续骑行,没有耽误行程。

从大田往三明走,我们取道省道307线。早年这是货物运输的必经之路,那时候沿途有不少饭店、汽车修理店、加水点等,设施虽然简陋,倒也很热闹。自从泉三高速公路通车后,这条省道的车流量大大降低,几乎变成了大型货车的专用道,那些店铺也接连消失了,只剩下残墙断壁,甚为冷清。长年走货车,加上年久失修,这条路现在的路况并不是很好,但对骑行爱好者来说,这条路的路边有美景,白天路上的机动车辆少,是一条不可多得的观景大道。

路上遇到了另一支骑行队伍,他们从兰溪出发,途经遂昌、龙泉、浦城,最后到达武夷山。

三明市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偏西北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福建省的重点林区。群山包裹着城市,路边间或能看到两层木制结构、黑瓦白墙的民居,民居嵌在绿水青山里,田园气息十足。骑行还能路过台江大桥,这座斜拉桥双向四车道,是连接泉三高速公路三明市区南互通口和国道205线的重要节点。

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汇合后称为闽江。

第三天

【80公里】

三明 沙县 南平

沙溪河畔的乡音

从三明开始,我们便一路沿着闽江前行。当地人称闽江为沙溪河,河的对岸不时有火车鸣笛经过,一边是自行车,一边是机车,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并列而行,颇有一番味道。这段是国道205线的一部分,过往车辆相对较多,有些路段正在整休,为了不受沿途扬起的尘土影响,我们戴上了用头巾做成的口罩。

沿途骑行,我们看山看水,在小卖部和小吃店歇息的时候,还听到了各种乡音。在闽江两岸遇到的路人操着闽南语、客家话、粤语、潮汕话等各种语言和我们交谈,有的听起来像吴侬软语,从音调里就能猜出几分真意;有的语速极快,噼里啪啦地说了一长串,我们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的试图说普通话,却仍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他们被自己奇怪的发音逗得频频笑场。在沙县,我们发现有些乡镇仅相隔数百米,人们的语言却大不相同,我们跟着他们学到了很多当地话,比如中午饭叫“也到”,萝卜叫“咯败”,奶奶叫“啊嬷”,开车叫“盔掐”,狗叫“袄”,蛇叫“刷”,快乐叫“愧哇”,媳妇叫“笋部”……一路见山遇水,这一方山水养育了我们,即使言语不相通,心也能有灵犀。

到了沙县就不得不品尝当地的小吃。每年12月8日是这里的小吃节,届时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庆典活动,就连学校都会放假半天,让孩子们尽情玩乐。当地的小吃味道更加正宗,品种也更加丰富,随便走进一家小吃店,就能吃到板鸭、烧麦、芋饺、泥鳅粉干、豆腐丸、米冻糕、富口豆干等,而外省市的“沙县小吃”,以提供扁食和拌面为主。

这一路骑行不仅飘着小吃的香气,还有淡淡的竹香。沙县也是竹子的重点产区,素有“中国竹席之乡”的美誉,沿途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规模不一的竹席厂。县下辖的村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竹凉席,并以此为生。

沙县

沙县位于戴云山脉和武夷山脉之间,沙溪横贯全境,除了是全国商品粮基地,还拥有全国唯一的一个楠木种源自然保护区。沙县也是闽文化的摇篮,目前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器时期遗址75处。

一路高低起伏,即使穿着速干、排汗性能强的骑行服,仍汗如雨下。

第四天

【59公里】

南平 大横 建瓯

古城里的佛理

现在距离武夷山还有不到100公里,心里一面更加雀跃,因为就要到达目的地;一面又生出一些不舍,害怕这趟骑行结束得太快。

今天的路况还是以平路为主,骑行也轻松许多,大家一路谈笑风生。但进入南平后,坡路开始多了起来,可是相比第一天的翻山越岭,这样的坡度已不在话下。进入南平市区,第一感觉就是桥多,横跨闽江之上的闽江大桥,沙溪口电站大坝下的沙溪口大桥,位于市区西郊的南平大桥,颇具时代感的组合拱桥——玉屏桥,还有作为南平一景的九峰索桥……各种公路桥和铁路桥连接起闽江两岸,每座桥都有一个历史的印记:九峰桥是福建省第一座横跨闽江的悬索桥,水东大桥是福建省第一座跨径达50米的拱桥,南屏大桥是闽江上第一座采用悬浇工艺施工的大跨径桥梁……

走过南平的几座大桥,看闽江浪水滔滔、穿城而去,不知不觉夜色已经降临。倒映在江面的夜景,让这座闽北小城立刻多了几分妖娆。

出南平城,再骑上三四个小时就能看到建瓯的古城门。建瓯为八闽首府,殷国首都,有四处古城门,分别为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古城门厚重巍峨,矗立在城市一隅。早就听过“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说法,对泉州的开元寺我再熟悉不过了,这次亲历光孝寺,认真走遍了主殿和偏殿,在睡佛阁久作停留,冥想惠能“仁者心动”的无边佛理。除了光孝寺,建瓯还有建宁府孔庙、东岳庙、圆通寺等,骑过古街,走过古寺,让我们飞扬的心渐渐平和了下来。

在建瓯不能错过的还有光饼,这是一种中间有洞、饼面加葱和肉的烤饼,味道又咸又甜,嚼起来又酥又脆,在每个建瓯人看来,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光饼

建瓯光饼的做法很讲究:先把面粉发酵,和好面(10斤面粉约加3斤水),每10斤面粉放盐3~4两、小苏打1两。做成直径约7.5厘米,厚度约1厘米的圆形饼坯,在坯中间戳一个小洞,一般每个光饼戳一个洞。饼面再加葱和肉,贴在炉壁上烤。之后又衍生出肉饼、芝麻饼等。

南平的青山绿水之间,散落着众多廊桥,它们历经百年沧桑,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活化石。

第五天

【45公里】

建瓯 建阳 武夷山

重访朱熹故里

从建瓯出发,一路的青山绿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真是骑行的好路线,途中还能看到一些石制的界碑,字迹依稀可见,为过路行人指路。一直在高速发展的城市里生活,再见这些古老印记时,不时会怀念起那些久远的时光,总有特别的感触。

清明节刚过,虽然没有下雨,路面也是潮湿的。伴着厚重的潮气和夹道墨绿的树丛,我们到了朱熹的故乡。朱熹故里建阳市位于武夷山南麓,也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5个县邑之一,它东邻松溪、政和,南接建瓯、顺昌,西连邵武、光泽,北界武夷山、浦城,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省。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繁衍、生息。

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国、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朱熹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多国推崇。建阳还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麻沙、书坊雕版印刷全国闻名,“建本”图书远销海内外。

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骑行的路上似乎也感受到了,路边的香樟树枝蔓丛生,远处几亩方塘连成了片,这都是朱熹讲学书院里的景致,只是朱熹欣赏这些风景的时候,有朗朗的读书声相伴,而伴随我们的是自行车齿盘和链条摩擦发出的瑟瑟声。

建阳市

建阳市人杰地灵,和朱熹齐名的还有蔡元定、刘火龠

、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七位贤士。此外,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也是建阳童游人,宋慈在13世纪就撰写出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北宋诗人、画家僧惠崇,宰相陈升之,明代福建第一个状元丁显,刻书家余象斗、熊大木,医学家熊宗立,清代天文学家游艺等都是建阳人。

面对超过200公里的长途骑行,我和队友每隔半小时就会停下来补给含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饮品。

第六天

【86公里】

武夷山 黄岗山

九曲溪水上的号子

过了武夷山景区大门,越往里走,我们就越渴望快一些到达山顶,甩掉如织的游人、导游扩音器的声音和见缝插针的小摊贩……这些和一路的自然景致格格不入,人工的造作是我们这次骑行要避免的风景。一路盘山而上,不时还能看到野生的猴子在树丛里玩耍。越靠近山顶,植被的变化也越明显,高大的树木不见了,目及之处都是低矮的灌木。顺着山势,抬头就能看见不远处的最高峰——黄岗山,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气势磅礴。黄岗山海拔2000多米,这个高度对于还不是专业骑手的我们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我们在傍晚时分登顶——有武夷山支柱之称的黄岗山。黄岗山海拔2158米,也是江西和福建两省的界山。

现在想来,恐怕是九曲溪助我们走完了那条盘山爬坡路。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武夷山中部的36峰、99岩连为一体,每一峰、每一岩各不相同,姿态万千。我们骑骑停停,一边欣赏溪水的潺潺,山峰的遒劲,调整疲累的状态;一边听着竹筏上艄公铿锵的号子,仿佛他的呼喝是在为我们加油打气。

身旁的观光车悠哉游哉地超过了我们,我们把每一处拐弯都当做终点,奋力冲刺一番。终于,山道越来越窄,弯道越来越急,眼前突然舒展开一片平坦的草甸——山巅到了。山巅是一块约一平方公里的草坪,看不到一棵树木,野草有一尺多高,松软如毯,如诗中所说的“尺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这里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眺望四野,远处的峰峦好似岛屿,隐没在飘缈的云海之中;白云好似轻纱,在山峰之间飘来拂去,茫茫沧海,尽收眼底。听说,秋末冬初时漫山遍野将会开满黄花,那时是登黄岗山的最佳时机。

我们就站在华东屋脊上,迎着烈烈的山风,即使4月天也让人就觉得寒意阵阵,真是高处不胜寒。

玉女峰位于九曲溪二曲溪南,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

武夷山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重遗产地,它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总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武夷山被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和闽越王城遗址4个区域。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在悬崖绝壁上还能看到“虹桥板”这一古越人特有的丧葬方式;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还曾是儒家学者的讲学地;武夷山现存世界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

这辆山地车已经陪伴了我4年

Tips

建议带上雨具,最好是可反复使用的雨衣,全防水后架包等;

沿途补给充足,不用担心吃饭住店等问题,但是春天易受感染,也要带足药品、水等;

如果是使用非防刺外胎的车友,最好带两条以上的备胎;

因为沿途坡路较多,建议使用速降自行车;

途经的地市较多,建议带上电子或纸质的地图,以便寻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