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期,这一阶段书法自身之美得到发扬,书法美学体系初步建立。同时,楷、行、草等字体的法度也日渐完善。晋人尚“韵”,能够将古意与笔法完美统一,这是后世众多名家都做不到的。

因此,自南北朝以来,书家的最高理想就是“直入魏晋,得晋人风格”,甚至还有“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说法。两晋以“琅琊王氏”影响力最大,称得上是古今第一书法家族,每个朝代都有人专学“二王”。

不过,在“笔法”以家传为主的时代,外人想要学到最正宗的用笔特征,是非常难的。翻看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笔法传承一篇,就能发现在隋代以前“二王”只将自己书艺传给自家人。直到智永的出现,这些“不传之秘”才大白于天下。

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王徽之的后代,他是“二王”笔法最正统的传人,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他,那么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乃至米芾、赵孟頫能否有后来的成就都要画一个问号;王家笔法还能否传承下去也是个未知数。

智永本名王法极,自幼习字,他曾花20余年时间临摹王羲之《兰亭序》,练坏的笔头攒了数十筐。智永将它们埋葬,取名“退笔冢”。苏轼称赞智永既能“寤寐家法”,又颇得晋人气韵。

智永为了“普及”笔法,写了800余本《真草千字文》,赠送给浙东诸寺。一时之间,前来求字的人多到把门槛都踩坏了,智永只好换上铁质门槛,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由于是为了传承家法,智永书写时一丝不苟,用笔极为精到,真书部分遒劲刚健,开唐人“尚法”先河,草书部分字字独立又深有古意。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就是从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启蒙的,而且数十年间临摹不下百遍。可惜的是,智永此作真迹依然不存。1900年时,人们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迄今最早、最得原作风采的《真草千字文》残卷。它出土以后被法国人以低价买走,至今藏在巴黎国立图书馆。

法国发现智永《千字文》真迹,再现正宗“二王”笔法,赵孟頫打小就学它!

此作由蒋善进临写,被学界认为是最成功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临本,残卷纵25厘米、横101厘米,现存34行、340余字,每一笔都体现最正宗的“二王”笔法。切笔入纸,落笔后衄挫、调锋,行笔中锋为主,圆劲饱满,收笔沉着干脆。

真书部分俊逸潇洒,体势婀娜,方圆兼备;草书部分连带自如,颇有《十七帖》韵味。每一笔都值得我们好好临摹学习,是楷书、草书入门的上佳之选。

而今,我们将智永《真草千字文》蒋善进本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细节与真迹别无二致,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