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包政,包子堂创始人,人民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导,清华大学EMBA营销讲席教授,《华为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深度分销和社区商务理论的开创者,中国德鲁克思想研究的权威。

■ 来源:包子堂本质私塾

■ 合作:15210600999(微信同号)

图片

我们知道产销矛盾在组织中是非常突出的。有家公司在2006年发生的事情,销售部门紧急下订单,供不上货,生产停工待料,这是很奇怪的现象,生产有能力但是停工待料,不是没有料而是配不齐。

实际是怎么发生的?随着企业规模大了以后,生产作业准备的组织就乱了。下了单的东西最后没有到位,提前1个月下的单去采购布料,1个月以后应该到了,这样的话生产作业准备就可以分到某一个批次的服装当中去,结果这个货找不到了。于是一去问,布行的也给生产加工的下单了,工厂也接到订单了,但是由于某个原因没有及时排产,因此这个东西还处于坯料状态。要将这坯转过来需要1个月时间,那么这批货物就没有办法安排到生产,因为一个料,因此销售这端定的货就不能满足。
于是销售着急了,他再加急,这一加急,工厂也加急了,因为老是不安排,有些工人是计件工资制,没有产量就没有计件,因此很多手艺高的工人就被人挖走了,他不愿意等在那闲着,尤其是计件工资。然后缺一个纽扣或者缺线或者缺某种面料,他就想到找一种替代,等到他找到这个纽扣一看,差不多,颜色相近,于是就把这个纽扣放到这批货里,然后加工完了,交给销售去销售。可是由于这个钮扣用到了这批货里,下一批货还是缺钮扣,还得去找,所以整个系统就乱套了,产销就自我干扰。

就像我住过的筒子楼,一楼里面有很多自行车,有人说最近楼道里出现很多小偷,专偷气门芯。我说气门芯不是铜,没有人偷那玩意,我去看看。我看完后就知道了,其实就缺一个气门芯,别人一看气门芯被拔了,他趁人不注意就拔了别人一个气门芯,然后插在自己车上,打气走人,那家来一看缺一个,又拔一个打气走人。我们把这叫做“系统干扰”,而且一旦系统干扰以后,就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家家户户都自我去解决,用简单的方法不是用系统的方法解决,是自己买一个打气筒,然后拔人家的气门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由一个人出手,买几个气门芯,把凡是自行车上缺气门芯的都堵上,从此就不会有小偷了。

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种情况,那家公司就把我紧急调过去,让我给他们解决。首先我知道产销衔接的关键环节,就像抓中药一样,华为就叫抓中药。首先确立配方,你只要把配方写出来,我到底抓多少药,进多少药,就清楚了。然后药造完了,就煎药、喝药。我们把这几个环节了解了,回到现实日常生活中谁都抓过中药,你就想一想关键环节在哪里。关键环节就是药方,药方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哪几味药能治你的病。

你把所有的订单拿来处理,处理完了以后你把他变成批次,然后你就知道所有的配货、采购、生产、销售,都跟这个批次平衡就OK了。也就是说,你把他变成每一天、每一周出多少件什么衣服,你把他列出来。一共有多少周,每周有多少货,生产能不能加工,这就叫生产平衡。再来看看销售够不够卖,这就叫销售平衡。我们把这叫做生产的期量跟销售的期量统一的基础在批次上。只要平衡了,你就安排这样的产出去配货,按照这样的配货去采购,这就平衡了。

企业当中我们知道这些环节是前后发生的,因此有周期。所以你必须把周作业计划做出来,这个周作业计划绝不是1周,而是52个周的作业计划,否则他前后之间有个周期,必须对上周期,你用一周来做就看不清楚了,由此我就建议他们做52个周的周计划。

你要跟生产平衡一下,看看他的产能跟你的要求是不是一致,再跟销售也平衡一下。只要他的产销周期能够稳定,期量都能够平衡,那就把52个周的计划拉出来。拉出来以后,你就告诉他们按照52个周的要求,他已经跟生产和销售都平衡过了。你们来帮我配货,做成一个个的货架,这是第33周所要的货物,你就给他放进去,到33周,你就进入生产加工,加工周期减掉,存33周的货物。然后34周,第34周需要多少种面料,多少种接料,多少种拉链,多少种钮扣,多少种线。你就一个周一个周的这样排好。排完了以后,我们把这叫做配货。配货就是要成套,然后你就要求采购,按配货计划来配。

采购也要按52个周的采购产出周期,根据产出,你来盯单。盯单员盯到布料厂的布料采购、印染,印就是印花,染就是染色,然后后整理,一直盯到把货物递到工厂仓库交给配货就OK,这样所有链条都是用52个周来平衡的。

因此我就把他们分解。当时我去的时候做不出52个周的计划,我们就做10个周的周计划,以后有条件我们就把周计划再延长。10个周的周计划什么概念?是一个季的生产。他一共有3季到4季,3个月是一季,把10周的生产全部计划做完,按周产出,因此就在产能上做一个平衡。

我们这样的生产作业计划,假如生产能力不够,他就会产生波峰。波峰怎么来的?就是我要把订单全部放在某几个周里面去安排生产的话,他一定会通不过,于是就会产生波峰,这个波峰就要把他削掉。削掉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加班加点;一种就是再增加外协加工厂。我要求通过销售系统来缓解他的波峰,也就是说我让销售系统也做一次平衡,让他看一看能不能把整个批次产出的周期延伸,不要在1个月或2个月当中,我在3个月或4个月中产出,看够不够卖。这样的话,我的波峰就削掉了。

过去为什么出现这种生产过程紧张?是因为销售产生一种饥渴症。他要的货你没有及时跟上的话,他着急,于是他就加急,加急以后就把高峰给挤出来了。

我现在有至少3个月的10个周的周计划。我让他看,分周出,够不够卖。能够卖的话,他心里就踏实了,于是波峰就减缓了,现有的能力就能通过。我就用不着找其他的加工厂再加工,我就可以比较从容的安排。所以,现在的产能就是足够的,这就是我们讲的周计划。

有了这个概念以后,他们就派出跟单员,包括对生产作业过程跟单。跟ZARA是一样的,每个环节都有跟单的人,然后来看时间进度。然后一旦差一天,我的周计划就会被打乱。因此一定要有调整,如果落后一天了,我们就要加班,给他衔接上去。如果落后一天了,我就要追单。因此所有这条链,都有人给衔接起来。然后一直从采购、配货、生产作业、物流到上架销售为止。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想建立流程,我认为大部分企业是没有流程的,只有分工体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强调计划的衔接。而计划的衔接最重要的方法,这之前我就看丰田,丰田就是把全年的计划分解,半年、季度、月度,最后在分解的过程中不断的看能力是不是匹配,需求是不是对路,产销是不是衔接,最后分解到周计划。等分解完了以后,大概2-3个月分解完,全年52个周,到底每个周出多少货都是清楚的。

我们现在做计划的能力太差了,我们没有把每周应该出什么分解出来。不是说一个周的计划,而是一年52个周的周计划。你有了这个概念以后,产销就衔接了,我们把这叫做“全资源计划”,这才是真正的ERP。

我经过很多企业,都没有周计划的概念,因此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分解他的计划,计划就衔接不起来。有了周计划以后,管理就按周进行检查。一周一循环,每周开始到结束都要检查。如果这周没完成,这些任务这些活就要转移到下一周。只要转移到下一周就要做一次滚动。整个52个周的周计划全部做一次滚动。

做到这个以后,你发现人工忙不过来,你就要把这个东西放到ERP系统当中去。所以计算机实际上是个管理问题,他只是实现你52个周计划的手段。

我去看过厦门的DELL工厂,DELL工厂做的很厉害,他不是做周计划,他是2小时计划。就是2小时出一个批次,每个批次当中讲清楚,多少台服务器,多少台电脑、笔记本、多少台台式机。他的整个生产作业过程就3种生产线,一种生产服务器的,一种生产台式电脑,一种生产笔记本的,然后他每2小时就要出一个批次,一个计划。然后每2个小时的计划都衔接起来,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物料准备都得同步。只要前端2小时跟销售衔接起来以后,销售做一次修正,产出计划也做一次修正。说这边没卖干净,多了一台,这边就要减一台;这边减一台,所有环节都减一台的量,所以1年做完以后他根本没有多余,每个环节都同步。所以有机会你去看看厦门的DELL工厂,他已经做到2小时1个批次,计算机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一年做下来以后,做几十个亿的加工量。最后零部件的死货或呆货只有几千块钱人民币,没有偏差,真正意义上的Just In Time

我们现在的产销不能衔接的原因,除了生产作业的柔性以外,和我们的计划能力不够是有关系的,衔接不起来。用我这种方式,各个环节都能看到52个周的周计划。各个环节都知道哪个环节出现偏差,所以说按周计划进行管理就能成立,他的管理周期也就是1周循环1次。

周开始的时候就是这个周的周计划,下一周就要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形成周记。然后为什么出现偏差,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形成分析报告。然后下一周计划重新修正。再工作一周再检查。他每周的管理就是检查每周所做的事项。然后有人来管流程,有人来管阶段,有人管任务,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流程化的组织。很多工作都能有效通过。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