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之常情,也谓七情,它与糖尿病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有些糖尿病患者常因琐碎小事而烦恼或大怒,常致血糖升高。殊不知当情志急剧变化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促使肝脏中的糖元释放进入血液,以提高血糖,满足大脑等重要脏器的能量需要。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一旦血糖升高,胰岛素就显得更加匮乏了,以致血糖持高不下。当出现高血糖时,病人的情绪会与血糖一样高亢,出现烦燥、口喝、发怒等症状,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有位中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比较重,虽然按时按量服药,可血糖总是偏高。但每当放假或外出旅游之后,即使在降糖药减量的情况下,血糖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这是由于心情舒畅时,情绪稳定,肝气条达,肝脏能有效地贮存糖元。再则,当心情良好时,人体活动量也相应增加,即使胰岛素分泌量处于低水平状态,也能依靠肝脏、肌肉的协同作用来调节,使血糖下降。

喜怒忧思悲恐惊与糖尿病

     由此可见,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动,反过来。血糖波动又可导致情绪改变。为什么血糖水平与生理和心理因素都有联系呢?研究表明,三者之间通过下丘脑相沟通。下丘脑有三条主线,即免疫、内分泌和植物神经,人体所有的情绪活动都会引起下丘脑三条主线的生理反应。因此,科学家告示人们。威胁现代人健康和生命的,已从细菌、病毒、理化、生物等外在因素转向紧张、焦虑、急躁等内在的情志失常和心理冲突,以及一切引起这些情绪变化的心理、社会因素。

      那么,怎样来调节情志、控制血糖呢?这里既有患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社会的投入。

      “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有胜于服药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古人总结的这些调情法,是移情易性的好方法。现代移情易性的方法更多,如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种花养鸟、垂钓旅游等。

     中医认为,情志分属五脏。按五行学说来解释,情志还可以相胜,如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等。比如,糖尿病患者大怒时,可以用悲胜怒的方法,家属或医生尽力宽慰劝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感而泣,则怒气可随泪而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