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贵族的居家饮食,除尚守满洲旧俗,喜食牛奶制品,如酪乾(音干,以残牛乳熬膏成乾)、奶卷(奶皮子中卷蜜糕及芝麻盐)、乌塔(满语,即软奶子饽饽);及夏令之乳酪(以牛乳加糖,放入冰箱内结成)外,其他食品嗜好,与汉族颇多相同。其按节令所食之物,名曰“应节”,如正月之元宵、端午之五毒饼(其制法有模子,与从前点心铺所售大八件之饽饽同)、粽子、中秋之月饼(分翻毛、酥皮,及自来红、自来白数种)、重阳之花糕。又按花期盛开采撷制成之藤萝饼、玫瑰饼。以上食品,当时最著名之点心铺,如前门大街之正明斋、东四牌楼之芙蓉斋、东四北之瑞芳斋、西单北之毓美斋、地安门外之桂英斋,则府第住宅平日所需,或亲友馈送礼物,悉取给于是,谓他店皆不及也。如值本家或亲友生育子女,则于洗儿日送红糖、鸡蛋、小米、缸炉、槽子糕(即蛋糕)等物。逢腊月初八日,则彼此互送腊八粥,用各种米及果实制成。

每逢年节,必吃煮饽饽(即清水饺子),自全家老幼,以至男、女仆人,皆不例外。每值除夕,除由厨房剁肉拌馅大量预制外,女主及仆妇亦动手包制(此风尚盖沿自宫廷),其用馅以羊肉白菜为主,由元旦至初五,几至顿顿皆吃。今关外居民,每值旧历新年,尚家家制备,投入缸内,使其冻结,名日冻饺,遇自吃或款待亲友,临时取出煮化,盖300余年相传之风俗然也。

清末贵族之饮食嗜好

日常食馔,计分早点、早、晚饭(早饭即午饭);中午点、晚点(中夜宵),兹分述如下。

(一)早点:马蹄烧饼、油炸果子、炸糖果子、螺丝转、粳米粥、甜酱粥(系一种粘性面熬成,味略甜而并无酱,流传在百年以上,现无卖者),或肉馅及冰糖脂油馅(俗呼曰水晶)小包子,以上皆外买,有时自做馄饨、汤面。

(二)早、晚饭:每日米饭、面食各一餐,米饭用荤、素菜数盘佐之。面食或面条,或煮 饽饽、单饼(即家常饼)、薄饼。如吃面条,则以猪肉丁炸酱,猪肉煮汤连肉打卤,加黄花、 木耳及鸡蛋。如吃饼,则叫外间熟肉店之9种拼、11种拼,即将烧鸭、熏鸡、炉肉、酱肉、小肚之类,分格装在锡盘上或捧盒内;由厨房另加炒伙菜(菠菜、细粉、掐菜合炒在一起)、摊黄菜(炒鸡蛋)。吃煮饽饽则猪、羊肉,或三鲜,或素馅。每餐均有冷荤小菜,为下酒之物;并有大米、小米、秫米各粥。并喜食白煮肉(猪肉)及肉汤烫饭,冬季则家家吃羊肉测锅子, 均犹沿关外俗尚,平日所用咸菜、酱菜、糖蒜,皆在地安门外大葫芦购买。如遇接待亲友,则预向饭庄如金鱼胡同之福寿堂、西堂子胡同之源丰堂、石雀胡同之增寿堂、地安门外之庆寿堂等,传唤整桌席面,临时挑送到府或宅,由饭庄之庖人来做,或由本家厨房蒸炒。

(三)中午点:面茶、茶汤、豆汁、大麦米粥、烫面蒸饺、熏鱼火烧(从前串胡同叫卖,名曰熏鱼炸面觔,但鱼及面觔久已不见,或并无此两物,其所卖尚有卤肉、肝、肺、肚之类)、甑儿糕(系用米粉蒸制,粗面加红糖、冰糖屑、瓜子仁、红丝之类,用木制小罐两层,下承以炭火,顷刻即熟,小孩最喜食之,现市内已不见)、豆渣糕(加糖吃)、排叉、缴子、薄脆、糖麻花之类。夏令则吃轧合漏、扒糕、凉粉。(以上三种,皆冷食,皆以香油、醋拌之)。

(四)中夜宵:馄饨、元宵、水爆羊肚、糖三角、花卷、馒头,而佐以预储之冷荤。及夜间门前叫卖之硬面饽饽,约分鼓盖、光头、镯子等。平日消遣,计分烟、茶两项。为一般最普通之嗜好。

烟分水、旱、潮三种及鼻烟。

水烟:用铜水烟袋,以兰州皮丝、青丝、幼丝(以上皆烟叶切制成丝之名称)燃吸之。

旱烟:吸关东茶叶,用乌木杆,杆下安铜锅,其烟袋嘴则翡翠、白玉、皮子玉、象牙皆可。亲友相见,可互敬吸食,且观摩烟袋嘴之品质而欣赏之。

潮烟:烟袋杆较旱烟袋为长,铜锅亦较小,用切细之蔡丝,稍以水润湿。北京人呼湿为潮,故名曰潮烟。此惟妇女吸食之,烟袋荷包即系于木杆之上。

鼻烟:其烟料为舶来品,由广东贩卖,分金花、素罐两项,烟味各殊,怕潮怕乾,不易 收藏。用时以手指撮少许而鼻吸之。其装烟之器,名鼻烟壶,式样多种,玉、翠、玛瑙、水 晶、套料,制作皆极精(宫廷早即习尚之),上镶翡翠、碧犀、白玉盖,以与壶质之颜色配合为上。另备有小圆烟碟,以烧料、象牙或碎“元瓷”而镶嵌用之。

茶:普通以香片小叶(即花茶,以用拣细之茶叶而以茉莉双熏为贵)为主,有时亦饮用 龙井、红茶、普洱茶等。(满蒙多喜用内陆所制之茶砖),平时接待亲友,必用盖碗(下有铜、锡茶托,上有瓷盖,或镂银盖),或另有折盅,则习见带耳之茶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