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就是大量“垃圾”提炼的结果
我最近又在重新整论文的框架,我就发现,每一次调整框架,都是对前面几次“无用的垃圾”写作的再次提炼。
好像每一次重新开始,每一次都有新的进展。
自己也对一些理论脉络,更加清晰了。然后对研究问题和整体的思路,又理解了很多。
然后我就在想,要是我少崩溃几次,可能我都写了好多好多稿了。可惜,我每崩溃一次就要浪费很多时间在处理情绪内耗上。
可能现在博士论文的框架和正文会更好了。可惜,我现在还在疯狂修剪、重写各种内容。
然后,我又意识到,其实论文是反复修改出来的。
我们总是太过于苛求自己的完美动笔,或者在ddl之前疯狂输出一段时间。而忽略了日常对于资料的分析和写作,对于资料的整体呈现
因为,还没有认真做这些事情之前,自己就先被自己打败了。
因为我还没有一个完美框架,我没有办法动笔;
因为我还没完全想明白,我还是没办法动笔;
因为我觉得我现在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垃圾,所以我还是没有办法动笔。
所以,时间都浪费在了“情绪处理”上。
当然,处理情绪是必要的。
但是,回过头来再看,我多么希望自己已经反反复复围绕这个问题写了很多很多东西,改了很多很多稿了,那么这个时候,肯定会更好一些。
但是,时间都不能倒流。过去的时间,也不必后悔。只是,现在意识到,很多东西还是要要写下来,因为写作所提供的思考更为流畅和更具逻辑性,对于不断修改和完善论文是很有帮助的。
就像我日常碎碎念的这些文字,就让我成为了一个“情绪感受表达大师”。但是,我在这上面花的时间,要比真实的论文写作要多。
所以,整体来看,大家给予的反馈,留言和微信私信里,大多是对我情感精准表达的赞美。
而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则被批判地很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