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
住在农家小院儿时,窗外是院子,门外是胡同,是大门外。住在楼房时,门外是走廊,窗外就成了风景。不管农家小院儿还是楼房,门窗都是建筑物的灵魂。缺一不可。
此刻,我就坐在窗前看窗外,写窗外。昨夜下了一点雪,今天变成了阴天。
窗外高楼林立,街头车辆行驶。花灯依旧在,天色朦胧诗意。树枝,树枝,上面挂着福字。这是如梦令的格式,字数分别是6656226。我图这个词牌名简单,经常会以随笔的形式出现。
挂着福字的还有我家窗上,一个特别漂亮的字体,红福,与绿色花草相得益彰,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当然红的部分还有几盆开了花的花草。红花绿草通常被看作是春天的景象。屋里有了这些花草,不管窗外如何变化,屋里四季如春。在歌曲《爱的人间》中——我眼前是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
眼前确实是一片红花绿草,但没有小鸽子的歌唱,现在鸟雀也还没有归来。
词作家乔羽老爷子多年前就在窗前看到一只蝴蝶,于是灵感突发,写下《思念》——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后来在1988年春晚被毛阿敏唱红。
灵感这东西很奇怪,为什么叫“灵感突发”呢?就是突然灵感来了。并且灵感是买不来的。不是你让灵感来就能来,而是突发。好多词曲作者在写歌时都不同程度说到了灵感,这其实也是听到或看到什么之后的一种激发。比如就拿我这个水平不高,不识几个字的人来说,写东西也需要灵感。我在看到窗外时,高楼林立,车辆行驶,又有花灯,还有福字,把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不太标准的如梦令。我历来注重意境,不去研究韵啊什么的,因为是随笔,有意境就行。刻意去追求完美,去得到那个所谓的规范,而忽略了意境,会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当然如果你有古代诗人那个水平,那就另当别论了。
窗外,有李琛的歌曲《窗外》。这首歌发行于2000年,算来也已过去了二十多年。
有个关于病人看窗外的故事。说是有两个病人住在同一间只有一个窗的病房,靠窗的病人天天说着窗外有蓝天白云,青山大雁,鸟语花香,反正都是美好的东西。不靠窗的病人每天听着这些美好,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心情也乐观起来,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尽快地好起来能看到外面的美景。突然有一天靠窗这个病人走了,不靠窗的这个病人移到了靠窗这个位置,当他怀着期待已久的心情去看窗外的时候,惊呆了。窗外只是一面白色的墙,任何一点风景都没有。这时他才明白了对面床上的病人为什么要每天跟他去描述外面的风景了,他的眼睛里流出了痛苦的眼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说到底一个人最美好的风景不一定是在窗户外或者某个地方,而是在人的内心。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说有一个老人身体突然不适,于是躺在了床上,从此一病不起。她只能靠着小窗去看院子里的动静,包括鸡群在刨食,人在走动,风在刮,雨在下,雪又飘起。春天树木发芽,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秋风扫落叶,冬天雪花飞舞,她都捕捉到了。慢慢的她习惯了看窗外,她的头她的眼睛一直扭向窗外,窗外院子里的一切让她着迷,给了她信心和力量,她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起来,亲自去院子里看看,虽然院子对她来说并不陌生,那是她生活了一辈子的院子,但是突然间把她关在了屋里,甚至固定在了床上,走出屋门去到院子就成了奢侈。但她的内心是美好的,是往好处想的,暂时的病痛并没有打倒她。每天靠着窗看着窗外。后来她真的走出了屋门,走到了院子里。她享受院子带来的美好,院子也在第一时间接纳了她。
还有一个老人,他同样躺在了床上,他并没有往好的方向去想,而是突然间低落,走不出来。每天唉声叹气,把自己推到了生命倒计时。他完全可以看看窗外,看看院子里的风景,看看四季,看看鸡群刨食,人在走动。但他把这一切给忽视了,一味地望着房顶,想着黑暗。甚至忘了自己还靠着窗。后来并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个还有病情的严重程度。不能完全一概而论。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那个年月,农家无闲月,这是真的,但是下雪后,人们都在家,都在屋里坐在炕上做针线活儿,一边做,一边看着窗外的雪。下雨时,同样是在做针线活儿,下雨天不一定在炕上做,或坐屋门口,或在大门口。一边看雨,一边做针线活儿。
关于门和窗,有顾城的《门前》——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有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都是通过窗看到的景象。
刚刚,我看了看窗外。今日黄昏来早,天气预报雪飘。正月多变化,春来春寒料峭。缭绕,缭绕,楼宇之间雾罩。
如果是过去,此刻定是房屋之间炊烟袅袅。那种升腾的景象,那种忙与闲的结合,体现出一种祥和的烟火人间。
朦胧黄昏朦胧景,路灯和彩灯,又通明。
街上行色犹匆匆,小屋里,一缕炊烟浓。
窗外天色逐渐暗下,黄昏连接着白天黑夜,黄昏承上启下。窗里排气扇吹着,小粥熬着,热气腾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