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姬静墓志》刊刻于东魏之初,出土于古邺城,出土时间不详。刻于元象元年十二月十二日(538 年,即墓主人去世六年后) ,青石质,石高48cm,宽48cm,厚12cm,有浅界格,全文26行,满行26字,共计六百三十二字,碑文最后一行“朔十二日丁酉刊”刻于石碑左侧。市面上所见拓片多有遗拓此行现象,出土以来几经转手,现流于民间。
《姬静墓志》是东魏墓志书法中的精品之作,敦厚稚拙,质朴无华,散逸不拘,平中寓奇,古雅娴静,贴近自然,生动活泼,丝毫没有北碑一些作品的夸张和多数唐碑的官方正统之气。此碑所蕴苍劲、朴实、野趣、古拙之气,体现出了艺术的大美,确有“天真自得,其高无极”的感受。
墓主姬静何许人也
姬君名静,字渊广,宁人,是龙骧将军、密云镇将、代郡太守姬农之孙,抚军将军、燕豫二州刺史姬绍之子。姬静是周王室后代,周文王承受天命,文王美好的秉性德操在遥远的后代身上仍然有所体现。姬静在少年禀性端庄聪慧,成年冠拔群儒,在家对长辈恭敬笃孝,在外交接议论深刻。
正光末年(525 年),选官贵族后代,姬静出任奉朝请之职,夙夜谨慎履行公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孝昌期间(北魏孝明帝525-527 年),北方边境战乱纷纭,侵暴赵魏之地(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当时,适值大天柱尔朱荣在晋阳选拔军士(今山西太原),受命于边关,寻访勇武之士,能够抵御北狄。姬静善于抓住机遇,懂得权变,运用智谋,担任将领。
姬静文武双全,经过考验,真实不虚;文能平定内乱,武能冲锋陷阵。至于驱驰战马冲刺,是其战斗功劳。武艺超群,听命受闻,手起刀落。军队凯旋而归,论功封赏姬静为宁朔将军、步兵校尉、上蔡县开国子。任命为建州永安县令,在任期间,施行教化,不改常令,其政教犹如洪钟音声朗润,其心志有如明亮的太阳。在任期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樊子鹄奏命姬静担任侍御史不到几年,就官运宏达,当时骠骑大将军、豫州刺史斛斯元寿,又奏命姬静为兖州长流参军,兼任汝阳太守。
姬静在治境之内,对上辅佐长官,对下安抚百姓,同僚官员都很敬慕。政令宽大、爱民如子,百姓悉听教化,整肃盗贼、打压残暴,一个月后治安就大大改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其恩惠慈爱流布于外,光辉甚至超出治境之外。
太昌元年(532 年)十月九日,在州所患疮病而死。殁年仅三十六岁,葬在邺都西南十五里外。姬静为人操守忠诚坚贞,志向广大,国境之内都为之感到悲痛。
东魏《姬静墓志》书法风格
《姬静墓志》 墓主姬静生活于北魏时期,卒于北魏之末。在北魏的建立到灭亡的这个时期亦是墓志书法风格不断发展的一个时期。
北魏前期,墓志书法风格基本上受平城时期书风影响,具有明显的隶书意味。随着一系列汉化改革和民族融合,南北的交流增多,加上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渐在平城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形式更为完善,风格亦更为多样。南北书法的直接交流增多,在孝明帝时期,受南派书风的影响,墓志书法风格更加的多样。有一部分墓志仍延续了之前洛阳体书法厚重、拙朴、方正、硬峻的风格,也有一部分受南方书风影响,强调用笔,较之洛阳体书法显得更为雅化,另外还有一类是楷中杂以隶法,在楷书中加入了一些隶书的笔画,具有复古色彩。此外,还有很多风格各异的墓志,总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北魏后期,胡太后干政期间重用鲜卑人等,打压汉人,经济文化发展开始出现疲软的现象,书法也走向低迷。“ 河阴事件”以后,精品墓志的数量更少。
东魏时期对北魏后期的书风有所继承,《姬静墓志》 就属于东魏前期。东魏时期的墓志虽然不似北魏前期那种方峻硬朗风格的墓志受到众多褒扬,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亦是不能否定的。《姬静墓志》虽不似北魏雄强一路墓志般厚重方峻,但其平中寓奇,柔中见刚,静中有动,笔画精致,天真烂漫,集多种风格于一身,当属写刻具佳一类墓志,可作为北魏末年到东魏初期这一段时间内墓志中的精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