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带动消费的旺盛,服饰购买是当下老百姓生活的一项重要开支。随着个人消费理念的不断演变,很多人把去直播间淘几件“孤品”衣裳作为乐事。顾名思义,“孤品”指在数量上比较稀少的服装,每个款式只有一两件,能避免“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的情况,很具有吸引力。然而,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自己在孤品直播间买到的衣物很可能是二手衣服:衣物有异味、污渍,有的还有拉链生锈、缝补痕迹等问题。

二手衣当成“孤品”卖,既恶心更恶劣

二手服装背后站着利润颇丰的产业链,对这个行业的监管也并非空白一片。然而,一些直播间却通过滤镜的加持,让二手衣摇身一变被当成“孤品”售卖,有欺骗消费者之嫌。更有甚者,把污渍严重、破烂的衣服挂上货架,连起码的消毒都省略,恶心程度连直播间的工作人员都看不下去,悄悄用自己的手机打电话给顾客退货。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它的大前提是合法合理,是信息对称,是严格监管。打着“孤品”旗号的二手衣服,在直播间销售话术的催动下,被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买买买”,看似是对衣服进行了二次利用,却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其质量和卫生隐患更是构成了一个未知的“大坑”。此种虚假宣传的行为已经涉及对消费者的欺诈,同时也涉嫌违反广告法等相关法律,应受到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

在万物皆可直播的语境下,部分带货主播凭着几个货架、一部手机、一台电脑随意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这显然是一种法律意识的缺失,打乱了真正的“孤品”市场秩序,还制造了纠纷。法律的立意,在于让人知晓“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就将付出代价。针对那些有技术加持的领域,更应该下好“先手棋”,避免消费者被“李鬼”所蒙骗。

至于那些被拿来滥竽充数的二手衣服,它们并非只能被弃之如敝履,从物尽其用和绿色环保的角度来说,其受众不在少数,足以撑起一个偌大的市场。要让回收-分拣-直播的产业链得到快速发展,首先就要做到去伪存真,把滤镜关闭、把话术收起、把套路扔掉,把列明进货渠道、展示商品细节等作为规定动作,让消费者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明是二手衣服,嘴上却挂着所谓的“孤品”“尾单”“存货”之类的说辞,注定只能是干一锤子买卖,甚至可能把自己陷于纠纷之中。这样的生意账,要时刻算得清。(姜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