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作者/王成武
峪道溪(汾阳方言)的人们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迷信天人感应,认为老天爷是最公平公道的,把自然灾异的降临归结为上天对人们伤天害理的警示,所以历来多建庙宇,供奉佛、儒、道的诸神,劝人向善;供奉山神、水神、土地神教人知恩感恩;供奉阎王、地狱恶鬼恐吓人不敢为非作歹。把具有教化作用的先贤和有恩德于百姓的官吏尊为神圣,供人们顶礼膜拜,引导人们做善良之民。
人们盼五谷丰登、祈求灾害不生,把得福免祸的希望寄托给了他们跪拜的鬼神和精灵,所以各村都多有寺庙。在民国时期,或者更早的时候,每个村都最少有一两座寺庙,多的村则有八九座之多。在1930年代,赵庄村就有双关老爷庙(村人叫老爷庙)、十八罗汉庙、观音庙、三教堂、实际寺、龙天庙、天地爷庙、十王庙和不知道哪位神仙的道场庙(该处现在还名道场湾)。
金庄村则有真武庙、天地庙、观音堂、关帝庙(村人叫做老爷庙)、道场庙、龙桥寺(包括上寺、下寺、圣母殿)、龙天庙、三教堂、六道爷庙以及神头的神泉庙。在当时平均每三四十口人就有一座庙宇。
水泉村有莲花寺,寺前有大殿,龙天庙、观音庙、老泉庙、五道爷庙、财神庙、姚家庙八座。
峪道溪里比较出名的有峪口村的娘娘庙和贺鲁庙。刘村的显庆寺。赵家街的马鸣寺。水泉村的莲花寺。赵庄村的双官老爷庙和实际寺。桑沟村的龙天庙。神头的马跑神泉庙。
《汾州府志》载润济侯庙在马跑泉上。唐朝为贺鲁将军祠,尊贺鲁将军为马跑神泉水神。宋朝崇宁年间皇帝赐名字“永泽庙”,意为泉水永远泽润一方的百姓。宋朝宣和元年皇帝又封水神贺鲁将军为“润济侯”,故又叫润济侯庙。马跑神泉庙清代由和尚住持,大概是由于朝代更替时的兵匪杀戮,盗贼抢劫,跑了和尚留下了庙。
民国时期破败荒凉的庙里迎来了道士。1939年,这里的道士又遭到了日本兵的机枪犒劳,庙宇在火光中化作了残砖烂瓦。
后沟村的玲珑塔是现今峪道溪一带唯一的塔。清乾隆年间就有“塔穿青云”的碑刻记载。传说后沟村的古人们为了聚集文脉,让后辈子孙中代代出举人秀才,就照毛笔的形状建了玲珑塔,设计在正当午时塔尖荫影恰好落在村前的井口,饱蘸天墨写出锦绣文章。不想塔建成后,斜阳中的影子活像扁担尖。故后人中多出担柴侯嗣儿。
龙天庙旧址在下金庄村(现在属于桑沟行政村)东斜对面的梁上,与赵庄村地界交垙。因旧时这里多有柏树,人们把这一带叫做柏坡。
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庙做了这样的描述,“龙天庙在西岩上,庙南向,其东边立面,厢庑后背,钟楼及围墙,成一长线剪影,隔溪居高临下,隐约白杨间。在斜阳掩映之中,最能引起沿溪行人的兴趣。”“立体的组织,权衡俊美,各部参差高下,大小相依附,从任何视点望去均恰到好处;……在日光里与山冈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我们可以当它做山西南部小庙宇的代表作品”。
1934年林徽因所拍摄的龙天庙
实际寺在赵庄村对面的山坡上。《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均载其“栖阁悬楼,水竹穿绕,最为幽胜”。梁思成写到“东崖上的实际寺,以风景优胜著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地的人们把实际寺叫做“实琴寺”。
梁思成和爱妻林徽因到老爷庙游览后说:“西岩上南头有一座关帝庙,几经修建,式样混杂,别有趣味”。这个关帝庙里供奉着手捧《春秋》的文关帝和按剑拄刀的武关帝,故称做双关老爷庙。老人们说,一座庙里供奉着两个关老爷的,汾阳仅此一座。然而民国十九年(1930)的碑记云:“庙之正殿,合祀关、岳二神”。当时老爷庙已经兼做了学校。
水泉村原有马鸣寺,传说马鸣寺描金彩绘,富丽堂皇。民国后期,汾阳的青帮头子、人称高大爷的高凤岐坐化后做成肉身真神就供奉于此。
赵家街原有马鸣寺。明万历十一年(1584)“重修马鸣寺记”:“马鸣大士,西域天竺人,以陈大建元年(569)入中国,宣帝诏于崇皇寺译经。事竣,遍游诸方,至兹氏彪山下居焉,乡人尊之,为立丛林,因名马鸣禅院,后倚崖岭绕壶溪,流峙清奇,川原明敞,亦胜境也。年久倾圮,金大定二十四年(1185)、元延祐七年(1321)各重修。至我明宣德、成化、正德间,节有充拓。山门一座、正殿三楹、两廊各三楹、殿西北僧舍以所”。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进行了维修。峪道溪一带的老人们说,毁坏前的马鸣寺很是壮观有名。
刘村有关帝庙、观音庙、狄青庙和显庆寺。现存仅关帝庙,其余的都毁于战乱。而有名声的则是显庆寺和狄青庙。元代学士木寅“狄武襄公祠记:宋制,两府茔域,皆建寺以守。枢密使武襄狄公之兆在西河庆云乡,寺曰’奉亲显庆’。公薨余三百年,佛寺时葺,而公祠迄未立。至正丙午(至正为元惠宗年号,丙午年即1366年),右辖赵公立信开阃汾州,始省公像而图其遗事,祠祀告成,主僧文钊具石请纪······”。也有人说显庆寺建于唐代。明泰昌元年(1620)“敕赐慈庆寺崇修正殿碑铭记:······汾城西北隅郝洪里刘村有古刹,大唐始构,名曰’显庆寺’”。显庆寺多次遭到毁坏,明朝隆庆年间曾被放火烧掉,和尚们则各自逃跑的没了踪影。大概是在清代,人们在原址上又重新修建了显庆寺和狄青庙。村人们所说的显庆寺和狄青庙衰败于清末,毁坏于1947年的勾子军之手。
峪口和刘村是峪道溪两个把门的村,峪口就是进出峪道溪必经的口子(旧时的道路必经峪口村)了。峪口又称做娘娘庙,是因为村内有送子娘娘的庙,送子娘娘的背上、肩头、怀里有很多天真赤子。过去人们婚后不育的人家大多要去娘娘庙焚香祷告,跪拜祈求娘娘送他们孩子延续其血脉。和送子娘娘同在一庙的还有贺鲁庙,有人说贺鲁庙早于娘娘庙。旧时就像交城水不浇交城浇文水一样,峪道溪的水也是主要浇峪道溪下游的地,所以把管水分水的机构放在了峪口。在峪口分水量水,就在峪口也建了贺鲁庙。照此推理,峪口的贺鲁庙应该在宋代或更早就有了。因为在宋代就已经把峪道溪水分成十成,供下游灌溉和送水入城了。
这里的寺庙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寺庙一样,大多为砖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建筑易遭风雨侵蚀,冰水冻融、潮湿虫蠹毁坏。既不耐久,又多遭侵华日军的拆毁,倒是做了各村学校的庙宇经常修缮而保存了下来。
作者简介:王成武,原汾阳市峪道河水利管理站站长,汾阳文史学者。
古汾州民间文学以大量的传说、故事、说唱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内涵,成为散发着黄河流域文化芳香的烂漫山花,至今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