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天,我给你大家伙出了一道中医模拟诊疗题,请大家给一个怪病患者开方子。

本以为,这个案例思路很特别,不会有太多朋友拿出正确答案。但实际上,太多的读者都给出了和实战完全一致的解答。这真是让文老师深感佩服。

没错。当时医家用的,就是血府逐瘀汤。

我来把这个案例简单回顾一下。

说有一个女子,当时36岁,症状十分特别:只感觉自己胸中灼热,火烧火燎,仿佛藏着一枚火炭。但实际上,体温计测量体温不高。

这个症状,持续半个多月了。患者无法找人诉说,因为即便说了,别人也不信。到最后,她不但觉得心中烦热难耐,而且全身上下还跟着疼,没一处好地方。她胸中热感最强烈的时候,不顾袒胸露乳,宽解上衣而奔走于户外。

Image


家人一看,这么下去可不行,于是带她看中医。

刻诊,患者脉缓,舌苔白,舌质偏暗。医家沉吟,可能是中医所谓“灯笼热”。于是,书方一首:

生地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百合2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川牛膝15克,枳壳15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丹参15克,生麦芽40克,牡丹皮15克,栀子15克,知母15克,炙甘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用。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4剂以后,诸证大大减轻。接着再用一周,患者诸证息平,胸中火热之感完全消失。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6年的《中医药学报上》。医家,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宋立群前辈。

很显然,医家在这里,是按照血瘀论治。用的,是血府逐瘀汤加味。生地、赤芍、桃仁、川芎、当归、川牛膝、枳壳、柴胡,这些都源于血府逐瘀汤。

其实,我们从舌脉上看,患者血瘀证特点并不明显。脉缓,舌苔白,似乎于血瘀无关。只不过,患者舌质偏暗,可以考虑为气血运行不畅。


那么,医家如何判断患者的问题在于血瘀呢?第一个,是患者这个胸中灼热,和体温没有关系。胸中再怎么热,体温正常。这说明,这个热,一定是源于内。气血瘀滞,本身就是产生所谓淤热的原因。另外,患者周身疼痛,这可以考虑为血瘀作痛。

还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就诊前,已经有了神志狂乱的倾向。中医讲,心主血,藏神。血瘀日久,淤热扰心,使得心不能主神明,故而患者出现宽衣奔走的现象。

所以说啊,综合来看,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血瘀。而这个情况,《诸病源候论》强调,属于灯笼热。外边体温正常,唯独里头发热,这就是灯笼热。这个比喻,十分形象。

怎么办好呢?自然是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在这个基础上,配牡丹皮和丹参凉血活血,清透淤热。知母和栀子加进去,增强清热之功。香附和麦芽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知母和知母配合,构成知母百合汤,用于养阴润燥,清热安神。

根据这样的结果,这几天,有很多读者朋友,给出了和实战完全一致的答案。文老师从中随机择取了三位,作为幸运读者。他们的网名分别是“雨中烟火”、“李彩燕”、“美好生活,从这里开始”。截图如下:

Image

Image

Image


请上述三位读者朋友,在本文的留言区留言,写下您的电子信箱。文老师要发送给您的,是当下市面上较为少见的、珍贵的中医类电子书,希望您能笑纳。

最后,再次感谢全国读者朋友的支持和参与。我们下次接着猜。

全文完。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