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文学浩如烟海的灿烂星河中,勃朗特三姐妹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三颗巨星。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则是这众多星辰中最璀璨的一颗。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全世界每一位品读过它的人。
当年少的我第一次阅读《呼啸山庄》时,仿佛被带入一个狂风骤雨般的情感漩涡。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性描绘,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它让少年时期的我第一次尝试思考爱情、复仇和人性问题。如今步入而立之年,再次翻阅更让我对幸福和满足的真谛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时候,少年时看过的书带来的反思,就像是那一年射出的箭,直到多年以后,才会射中中年的自己。
《呼啸山庄》的背景设定在英格兰北部一个荒凉、狂风呼啸的山庄。这里充满了自然界的粗犷与冷酷。小说中的人物也仿佛受到这恶劣环境的感染,他们的性格同样狂热、激烈、振荡。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林顿,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段复杂、纠结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
故事围绕着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展开。他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愤然离去。因为社会地位的悬殊,他深爱的凯瑟琳被迫嫁给了地主林顿。凯瑟琳与林顿的婚姻,或许是出于无奈,或许是出于对未来的憧憬(有这个成分)。但无论出于何种因素,她都选择背叛了自己的爱情。这无疑给她与希斯克利夫之间那份纯真的爱情以致命一击,让希斯克利夫的心肠变得更硬。
几年后,拥有了财富的希斯克利夫带着缜密的复仇方案重返山庄,对那些夺走他爱情与幸福的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然而,在所有的复仇都得到满足后,他并没有感受到预期的快乐,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孤独中。
我也没有从他的复仇中读到《基督山伯爵》中那种先抑后扬的快感。所以,复仇真的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吗?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究。在职场中,在恋爱中,在生活中,所有不公正的待遇并不是都非得一报还一报那么快意恩仇。人性远比武侠小说来得复杂而诚实。因此,一个人如果将复仇当作一种执念或者人生目标,那他迎来的一定是漫长的空虚。
艾米莉·勃朗特通过希斯克利夫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凯瑟琳深深的痴情,以及他对复仇的坚定决心。但与此同时,我们更看到了他的孤独、绝望、痛苦和无助。这种多维度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和真实。既有爱恨交织的情感,也有无法抗拒的命运。
许多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有着持续的魅力和生命力,往往因为他们对于人性的描写能做到入木三分,真实而深刻。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们的爱情超越了身份与地位的界限,但却无法抵挡命运的安排。这种既美好又充满宿命感的悲剧爱情故事,古往今来时有发生。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人们去追求爱情,而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追求幸福的脚步?
《呼啸山庄》不仅探讨了爱情、复仇和人性的话题,更让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知:幸福并非来自于复仇,也不是社会的认可,更无关财富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静与富足。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去抗争,也需要有智慧去解决,更需要有一颗坦然的心去接纳。真正的勇敢,是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信念,是坚守真爱、珍惜生活的态度,有时候也需要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般的佛系。
所以,这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自1847年首次出版以来,便被公认为世界名著。英国作家毛姆甚至把它奉为世界最杰出的十部小说之一,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并列。1939年至今,已有10多部根据《呼啸山庄》改编拍摄的电影,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情节的魅力以及角色塑造的深度。文澜读书岛选择它作为“重读经典”系列活动的分享书目,足见它的分量。
它所描绘的爱情、复仇和斗争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在探索人类情感的宣泄释放。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等级和财富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人生充满了无数的困境、抉择以及不确定性,真正的满足并非来自于复仇的成功,而是来自于面对命运的勇气和坚守真爱的信念。
不同年龄段读《呼啸山庄》,产生的感悟往往不一样。即使在此刻,我依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对于复仇,书里没有写出“要解心头恨,拔剑斩仇人”般酣畅淋漓的快感,反而通过主角给我们带来思考。我想,这一视角也正是《呼啸山庄》的魅力所在。
放下仇恨去思考一路上走过的荆棘,人生必会更加豁然开朗。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