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它不仅涉及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还与天文、地理、历法、易学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古天文历法的支撑,就没有中医学的发展。今天,我就要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的基础,以及我们如何运用古天文历法来养生保健。
天文历法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和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阴阳五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阴阳五行学说不仅适用于天文现象,也适用于人体生理,因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有着同样的结构和规律。人体的五脏六腑,就是五行的具体体现,人体的气血津液,就是阴阳的具体体现。人体的健康,就是阴阳五行的和谐,人体的疾病,就是阴阳五行的失调。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判断人体的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否,然后通过药物、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五行,使之恢复平衡。
天文历法是古人观察天象,掌握时间,安排生活,制定礼仪,预测吉凶的一门科学。天文历法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反映了古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天文历法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源泉。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天文历法是什么。古天文历法,就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天文观测和数学推算,制定的一套关于时间、节气、星象、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和方法。古天文历法的核心,就是干支纪年法和二十四节气法。干支纪年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形成六十个组合,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循环。二十四节气法,是用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出二十四个时段,来表示一年中的四季变化和农事活动。古天文历法不仅反映了天地运行的规律,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是以古天文历法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与宏观的天地相对应,受到天地之气的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也要遵循天地之道,与四时节气相协调,才能保持阴阳平衡,达到健康长寿。《黄帝内经》用古天文历法中的五运六气、五行、五脏六腑、五声五色、六节八风等概念,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黄帝内经》还用古天文历法中的干支、节气、物候等概念,来指导人们的养生保健、饮食起居、服药用方等。可以说,古天文历法是《黄帝内经》的灵魂,是中医学的根本。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是四时阴阳学说。四时阴阳学说认为,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不同的气候特征,春暖花开,夏热多雨,秋凉果实,冬寒蛰藏。四个季节的变化,是阴阳的变化,春夏是阳气升发,秋冬是阴气收敛。四个季节的变化,也是五行的变化,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有相应的四时之气,春属肝,夏属心,秋属肺,冬属肾。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要随着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保持健康。《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就是中医学的养生之道,也是中医学的治疗之道。
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影响了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是指人体自身的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外因是指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外因的作用,与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外邪侵袭,春多风邪,夏多暑邪,秋多燥邪,冬多寒邪。外邪侵袭人体,会引起人体的阴阳五行的失衡,导致病理变化。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就是要根据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判断外邪的性质和部位,然后通过药物、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驱除外邪,恢复健康。
如果您想学习更多的医易学派知识,欢迎您报名参加《医易汇通》课程,这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华古文明,特别是与中医、天文等相关的历代秘传技法的课程。在这里,您将学习到医易汇通古中医体系(高维中医)的八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明五常、复六经、断色脉、析机因、定汗瘥、演配伍、调虚实、和阴阳而愈众病。您将解开经方配伍规矩的千古之谜、三阳三阴本质问题、辨证方法等医圣核心方法,掌握经方是怎么配出来的、六经辨证本质是什么、具体怎么应用等问题。您还将跟随赵五味老师,一位有着丰富经验和幽默风趣的中医老师,学习他的医学心得和生活智慧,感受他的易学观点和医道精神。您还将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学友,与他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是一门不容错过的课程,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让您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在启发中得到提升,在提升中得到幸福。如果您有兴趣,就快联系客服咨询领取吧,名额有限,先到先得,错过不再有!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为视频课结合直播课,
全程陪跑,快联系客服咨询领取。
《医易汇通》课程期待你们的加入,让我们一起探索《易经》与中医学的奥秘,分享《易经》与中医学的智慧,享受《易经》与中医学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