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自远山而来,澎湃狂野。
一条河流的性情,其实是和地理相关的,在山间桀骜不驯的澧水,流入平原后,开始有所收敛,并在此创造出一个地理奇迹:这条湖南四水中最小的河流却冲积出湖南最大的一片沃野——澧阳平原。这片平原,是自古以来的生息之地,湖南的文明之始。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澧阳平原就已诞生出伟大的文明之光,这里遗址遍布,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文化序列之完整令人惊叹,这是一片被人类学学者热爱的土地,是一个被考古学界称为“可以再做100年考古发掘”(考古学家郭伟民语)的文明摇篮。
地处山间的皂市镇和丘陵间的盐井镇,柑橘漫山遍野,平原地带的城头山则是稻花飘香。从中游到下游,澧水两岸生机勃勃。人类自古在这样的土地上繁衍,生生不息,而文明,就在生活中一点点地生发出来,汇集成延绵不绝的浩荡长河。
人类最早的生息之地多是山间洞穴,山,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猎物和其他食物。
在皂市渫水河(澧水支流之一)的北岸,有一座高耸的凤堡岭,在它的山脚下,一个叫燕尔洞的洞穴里,1991年、1993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派专家主持对两处洞穴进行科学发掘,出土了猕猴、豪猪、竹鼠、虎、豹、獾、中国犀、华南巨畜、东方剑齿象等数十种动物化石和远古人类使用过的打制石器;还发现了烧骨和经人类加工过的骨器。并发现一段远古人类右股骨化石和臼齿、下颌骨、趾骨化石,是湖南省首次发现古人类化石,被专家命名为“石门人”。
这是湖南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点,填补了湖南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
那时的“石门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狩猎是他们最主要的生存方式,洞穴是他们的房屋。显然,这片河边的山林是一个可以安居的好地方。
然而很快人类就开始走出大山,稻作技术的发明,使得平原成为更好的生息之地。
在距离燕尔洞只有几公里的渫水河边,是著名的皂市遗址。这里是群山间的河流谷地,如今遗址已复原为皂市镇北岸的一片茂密柑橘地。
稻作、家畜养殖在皂市下层遗址中已经出现,生产方式的改变,让文明跨越了一个巨大的门槛。稻作规模的持续扩大,让人类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快,这些土地也不够耕种了。下游的澧阳平原,广袤而富饶,是湘北大地上难得的乐土。澧阳平原上,文明如春笋般生发,彭头山、八十垱、汤家岗、虎爪山、鸡公垱……大片的人类聚落出现,甚至出现了城头山这样足以傲视长江中下游文明的城邦。
澧水流域也因此成为湖南文明谱系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甚至可以称之为湖南的“两河文明区”(流经常德市区的沅水与流经澧阳平原的澧水,共同组成了湖南的两河文明,虽然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域,但它们却同属于一个史前的文明体系,并与湘资流域构成一种差异化的存在)。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迹丰富,发现史前遗址400余处。其遗址分布之密集,文化演变之连续,遗存形态之多样,在湖南乃至全国极为罕见。
我们这次的采访行程中还到了澧县的盐井镇。顾名思义,这里与盐有关。
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意义的食物。稻作的发展让谷物成为主食,人类因此对盐的需求量大增,盐井镇,这片湘北丘陵之地,地下蕴藏着神奇的井盐。
狩猎、稻作、井盐,文明的元素在三镇之间凝集,如果说文明是一场充满趣味性的拼图游戏,皂市、城头山、盐井,三座小镇组成的图景,则几乎可以展现澧水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史。
同属于澧水河流域的三座小镇,地理风貌各不相同。皂市多山,城头山是平原,盐井是丘陵地貌。自然环境决定了物产,地理决定了生活方式。地处渫水河下游山间河谷的皂市镇,并没有广袤的田野,然而它却拥有澧水水系里重要的一条支流——渫水河。河流为它带来了交通上的极大便利,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河流是唯一可以承载大物流运输的交通线,因此,皂市便成为壶瓶山区茶叶外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当年繁华的老河街见证了那段历史。在内河支流水运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之后,皂市的地理优势并没有消失,它依然是通往湘北壶瓶山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并因地制宜地把传统柑橘产业发展了起来,这里有大量山间的坡地和充足的水源,是柑橘生长的好地方。
没有任何一座小镇的气质是相同的。
清晨,我们站在皂市镇最高的一座楼上,看云雾从山间漫流而来,远山渐成缥缈意境,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在秋意浓烈的澧阳平原之上,与远古文明对话,聆听澧州大鼓的清越悠远,看到卤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深青色的卤水倒映出天空的影像,不同的地理意象映照出小镇的独特气质,而我们要做的,正是解读那些关于小镇的气质密码。
去往皂市的路有点复杂。
从慈利东互通下高速之后,又是一段曲折的国道,在会头垭附近过澧水河之后,沿河而行,山峦起伏,风景渐入佳境,又过新关,转入澧水支流渫水河沿线,皂市便赫然在眼前了。
初见皂市,就能感受到它的不凡气象,这是一种强烈的地理感,武陵山脉如一道巨大的墙体横亘于湘北,如果说新关尚在墙角之下,皂市则已经是进入了这道墙体中间。可以说,皂市是通往湘北山区秘境的一扇大门。
在它之上,是山体间广阔的水体:皂市水库,它是渫水河的一段。皂市在水库之下,群山之间,紧扼住去往湘北第一高峰壶瓶山的咽喉之地,它是湘北地理交通上的节点。
皂市是一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名字,镇上文化站的陈家喜站长指着镇政府院子里的一棵皂角树对我们说,这就是皂市名称的来源。最早这里就叫皂角树,以盛产皂角闻名,后来不知怎么就演化成了皂市。
老河街边,即是茶道在皂市的老码头,皂市也因此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隘口。不仅是水路,从皂市经骡马古道,亦可达上游的磨市,同样连接了壶瓶山区。对于整个壶瓶山区而言,皂市是一个下山后的重要地理节点,由此,可达石门县城,乃至洞庭、长江。
老河街房屋
车行在澧阳平原上,风里有稻花香气,秋意浓烈如酒。
没有来过澧阳平原,就不能算是真的懂得湖南。澧水河北岸的澧阳平原,是多山的湖南里少有的一片沃野。它丰美得让人动容。城头山镇所在,正是这沃野中的核心区域,也是澧阳平原的文明中心。
我们所要去的城头山镇,是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地方,此地原为大坪乡,通过大规模的建制合并,城头山镇成为澧县人口最多的城镇,总人口超过七万。城头山镇政府就在城头山景区对面,全部重新做了规划,白墙灰瓦,仿古形制。一个镇因景区得名,也足可见当地对城头山遗址的重视程度。作为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城头山当然堪当这样的荣誉。只是,这里不仅仅有城头山一个点的文明遗迹,在城头山镇所辖的范围内,还有同样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彭头山遗址、孙家岗遗址,后两者,在考古学的研究领域里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城头山镇因此可以说是澧阳平原的文明核心地带。
余家牌坊
在城头山镇牌楼村的田野中,有一座国保级的文物重器。当我们第一次见到它时,震撼的心情持久无法平复。它是一座清代的牌坊。说起来级别并不高,属于御批自筹建设的一类,然而它是如此华美精致,傲然孤立于农田与荒野之间,古意与田园的气息形成强烈的对比。看过它之后,从前看过的诸多牌坊和石雕,多黯然失色。
余家牌坊之所以能享受国保单位的荣誉,并不在于它所宣扬的节孝精神,而是因为它的工艺水平,牌坊为六柱三间九楼式石牌坊,通体用祁阳白石雕刻而成,采用了镂空雕、浮雕、圆雕、线刻等雕刻艺术。精致的纹饰布满牌坊,这样的牌坊,足可以称之为全省乃至全国石雕艺术的珍品之作。
音乐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人民气质,这里也不例外。
澧州大鼓的鼓点响起的时候,那清越的声音,在澧阳平原上回荡。它是这样的一种音乐,虽不高亢,却也不低沉,中正平和间,一股内在的力量却似乎可以经久不息。它就像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性格,外表平和,内心坚毅。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起源不祥,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也有人说是纪念春秋战国时屈原投江。最早还有渔鼓,多为两个人演唱,多时可达四人,一人一句,接续不断,高潮时鼓声同起,颇有气势。
盐井镇井架
盐井镇盐芯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常立军
图片|陈正 常立军
微信编辑|顾畅畅(实习生)
湘江西,正在被会玩的人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