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肥燕瘦”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自然知道“环”指唐朝的杨玉环,“燕”指汉朝的赵飞燕了。赵飞燕舞姿轻盈,美如仙子,深得汉成帝宠爱,并为汉哀帝尊为皇太后。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赵飞燕在汉哀帝崩逝后,竟被贬为庶人看守陵园。无独有偶,与赵飞燕作伴看守陵园的还有汉哀帝的傅皇后。史载,汉成帝妃子班婕妤、汉桓帝生母医氏、汉灵帝生母董氏都曾是守陵人。
唐朝的白居易写过一首《陵园妾》,描述了为皇帝守陵园宫女凄惨遭遇。这些守陵的宫人也曾拥有青春美丽的容颜,但是命途多舛,薄命如叶,在后宫得不到皇帝的恩宠,只能长年奉守陵园中的宫室,在无尽的愁思中虚度年华,任凭红颜老去。告别亲人,被宫中太监押送到陵园来,锁住的是大门和无望的青春,到死都出不去。
守陵园宫人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都有出现。秦始皇死后,曾用不少美女殉葬之外,还安排若干宫女去陪守他的陵寝。把守陵园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始于西汉,直至五代、宋、明,派遣宫人守陵园仍是常事。
西汉初年,吕后妒恨刘邦的宠妃,在高祖驾崩之后,吕后便把那些没有生育子嗣的嫔妃打发到陵园去居住。汉武帝时后宫人数膨胀,他死后,守陵的嫔妃宫女人数更多。
《汉书》载武帝亡后,“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霍光擅权专事以后,宫女为武帝守陵,此为两汉宫人“守陵园”之肇始,亦被其后帝王所承继。
两汉时期,关于守陵园的宫人选拔有具体的标准,所谓“宫人无子,乃守园陵也。”即未能为皇帝生育子嗣的妃嫔守陵园,其他有子妃嫔则不需要。与此同时,守陵园妃嫔的随侍人员,加之曾侍奉先帝的宫女、官婢,这些人都随之成为守陵园的宫人。
对于守陵园宫人的日常工作也有明确的规定:需按规定时间为皇帝整理被枕床具,准备洗漱用水以及陈设梳妆的用具等。这是由于寝殿中安放了皇帝的“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宫人需要像皇帝生前一样尽心侍奉,体现了“事死如生”的态度。这一时期,负责管理守陵园宫人的职官为陵园令,负责分配并监督守陵宫人的日常工作,秩级为六百石,司马相如就曾“拜为孝文园令”。
守陵园的宫人的命运是凄惨的。死于园中,是她们最普遍也是最不幸的归宿。宫人一旦被送往寝园为先帝守陵园,其离开的机会便极为渺茫,因老、病或自杀死于园中是她们最终的结局。
如前文提到的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薨,因葬园中”。又如汉成帝的赵飞燕,废皇后为庶人送入成帝寝园后,“是日自杀”。同样命运的还有哀帝的傅皇后,“与孝成赵皇后俱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二者虽贵为皇后,被废后便是最普通的宫人,又未曾生育子嗣,加之宫廷内斗,为先帝守陵园也就顺理成章了。二后进入寝园随即自杀,与朝廷漠视她们的态度密不可分。据史载,皇帝陵园营建之后,“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寝园内为婕妤以下妃嫔预留了空地,说明“守园陵”宫人多亡于园内。
放归还家,算是守陵园宫人较为幸运的归宿了。两汉时期,放归守陵园宫人的现象较为罕见。史料记载仅见两次:一为汉成帝时期,永始四年(前13),诏令“出杜陵诸未尝御者归家”。此时的宫人守杜陵园已长达三十余年,可知放归者当多为老、病者。一为汉殇帝时期,当时和帝邓后执政,此时放归的宫人,仅为宗室与老弱,并且放归前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尽管如此,放免遣散的宫人仍多达五六百人,亦足证当时守陵园宫人数量之众。由于放归的宫人多已不堪寝园内的劳动驱使,年迈体弱,因而其出园后的生活也是极为艰辛的。
再度回宫,是“守园陵”宫人最为幸运的归宿,但却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两汉时期,守陵园宫人得以回宫者仅有两例:一是桓帝生母医氏,二是灵帝生母董氏。她们皆因儿子作了皇帝,便前往陵园为已去世的丈夫守陵园。等到掌权的皇太后亡故或失势,才得以回宫,而且崇以尊号。可以说,无论是因老、病、自杀死于园中,抑或是由于年老体弱放归还家,守陵园宫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极为凄惨的。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