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果把疼痛分为1-10级,那么这个病的疼痛是在6-10级。
1月10号左右,感到前胸左侧附近疼痛,究竟痛在深层还是在表皮,不大确定,有时简直感觉痛在心脏里,怀疑是不是心绞痛。可是资料上所说的心绞痛该有的其他症状——诸如大汗淋漓啦,压榨感、濒死感啦,都没有。每天检测心脏恢复程度,都良好,甚至去适当跑一跑,反而会舒服一点,缓解一点——这就显然不是心脏的问题。
之前一直没有观察身上表面,待到对着镜子一照,发现多个红块从腋下位置到前胸位置,紧密排列,形成带状,长度相当于胸部截面周长的四分之一。夫人有见解,怀疑会不会是带状疱疹。于1月17日催促去瞧大夫。证实果然是它。
常规来说,这个病两周左右能够自愈,有的病例会比这个周期更长。
我从明显疼痛的10号左右算起,到17日就诊,已经过了一周。治疗一周后复诊,这就总共两周了。但并没有好透。即使体表上的板块基本消失了,但是后遗神经痛,依然痛了有十来天,才逐渐淡去。
如果以10日开始疼痛明显为起点,到终告痊愈,完整地经历了三周有余。如果10日之前隐隐有不妥感觉的日子算进去,其实接近一个月了。
遭遇人生首次疱疹经历,对于其原因,夫人持“运动过量”的观点。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
作为运动爱好者来说,我十分明白运动疲劳后及时恢复的重要性,甚至公众号里很多小文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也持“适度”、“规律性”运动的观点,并反复叫嚣此观点。但为什么还是会有“过量”的事情发生呢?
在我看来,训练和休息之间的平衡,不能做好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故意的。这类运动者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忍心看到自己在“偷懒”,唯有自己不断地在训练自己,才觉得是没有虚度这段时光,据此奖励给自己一顶“自律”的桂冠,倍感欣慰。我对此持反对态度。
一种是无意的。即凭体感并没有觉得多疲劳,因而凭感觉而不是凭计划在实施训练,不知不觉中把原计划的休息挤占掉。
我每天的运动时间并不长,一般每日一小时左右,不同日子里的训练,会采取交叉训练的形式(交叉训练也是主动休息的一种安排)。但是从12月以来的那段时间,力量型训练(含徒手高强度有氧训练)比较多,感觉很好,因而强度也很大。
如果要说是训练过度的话,我想只能从“与跑步相比,力量型训练的动作多与日常姿态不同,因而难度更大,刺激更强”这上面去找原因了。
但是在过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点,因为体感并不觉得十分劳累。
究竟是“训练过多”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诸如营养、心情、睡眠等等,我不确定。但这些都是影响免疫力水平的因素,而免疫力下降,会导致这种病毒被激发——上面说了,90%的人都暗中携带这个病毒。
具体是各种原因中的哪一个原因导致发病的,不必追究了,反正痛也痛过了,身体也康复如初了。
但是,由此引起的警觉还是该有的,这样才能在以后不至于重犯。
首先,所谓“适度的”、“规律性”的运动模式,是通过运动获取健康的法宝,两天狠狠打鱼,五天又懒散晒网的这类做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今年开始决定不拉什么长距离,而是保持自己的节奏,这个理念是对的。以后日常要拉长距离的话,也以20公里为原则。如果有伴,且状态很好,去跑一圈二环也未可知,那是我当下设想的极限了。任何跑马之类的话题,都没有兴趣参与。
其次,运动形式要平衡。这点我一直坚持得很好。大的来说,跑步以获取心肺系统的健康,力量以获取肌肉骨骼的健康,在我心里,一直是平等的。偏废一头,都没有意义。
第三,过去一直坚持休息不好时,宁可睡觉,也不硬搞的原则,以后还要继续奉行。有时候,如果体感并没有明显的不妥当,但实施密度强度明显突出时,人为地给自己踩刹车——我这次如果真如医生和夫人所说的那样是因为训练过度的话,毛病就出在这里:整个阶段,体感并没有觉得劳累,因而持续运动(也就是堆积疲劳)有点疏忽。虽然我不是那种有意要让自己“往狠里练”的人,但由于疏忽,客观上也导致了“过度”。
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中,年龄在50以上的不少,借此机会,也提醒大家,注意平衡,防止中彩。这个鬼东西一旦发起来,其后遗神经痛真的不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