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或许是很多人儿时接受诗歌启蒙时接触到的第一首诗。为什么看到明月会思念故乡?这个问题的提出或许也是我们幼小的心灵第一次尝试与诗人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体会农民耕种的辛苦和食物的来之不易,在“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中感受朗朗上口的诗词韵律,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想象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坚韧……

有人问:为什么青少年在成长的路上需要学习古诗词?

我想说,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本身,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复兴与民族的未来。而中华优秀古诗词,正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活水。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沧桑,几经凤凰涅槃,主要靠的是祖先通过文化作品留在我们身心的文化基因。诗词就是其中之一。

跨越时空,向古诗词学智慧

当我们面对国家与民族的危难而困惑彷徨时,只要我们眼前或耳边出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的诗句,立刻会感到一股浩然正气喷涌而出。

当我们在前进的途中感到茫然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回响在我们的耳边,我们就能挺起腰杆,信心百倍地前进。

当我们被周围的负面信息裹挟感到疲惫不堪时,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往往会使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创造人生的辉煌。

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对社会有所贡献不想再奋斗时,只要想起宋代李纲的《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就会自惭形秽,于是又打起精神继续奋斗。

再看唐代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细品这首诗,它仅仅是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恩情吗?母亲“临行密密缝”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儿子孟郊细心观察到的啊!所以,这首诗表达的不仅是深沉的母爱,更是儿子真挚的孝心。

前人留下的优秀诗词,每一首都是纯净的泉水,世世代代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与美好的情怀。在浩瀚的古诗词中浸润、成长,我们不仅能欣赏古代文人优美的辞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诗词营造的意境,激发想象力,更能体会诗人的经历和感受,理解诗人的思想精髓,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还等什么?一起在这源头活水的诗词中,增长跨越时空的智慧吧!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语言文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