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李白唯一存世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引发关注,网友纷纷表示,虽然已经过去千年,李白依然是顶流。
《上阳台帖》内容如下:“上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李白这首四言短诗,作于公元744年,当年李白与杜甫、高适三人结伴同游河南王屋山,并探访了阳台观和好友司马承祯。全文虽只有25个字,却是字字千金,估值约46亿元。
先看其书法本身,我们不难看出,这幅字有大有小,既有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也有不惜重墨的块面,参差错落,各尽物形,竖列整齐,挥洒流畅自如。用笔自由洒脱,雄健流畅,苍劲雄浑,字如其诗,气势飘逸,不亏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
自由洒脱,形神兼备,书如其人!
很多读者都喜欢、甚至熟悉李白的诗,但对李白的人生比较模糊。大家对李白的印象大概是:唐代的诗仙、豪放的诗句、惊人的酒量、游历四方、痴迷于月亮…,很少有人关注过李白的书法,这幅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贴》,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此前大家不怎么关注它,也很少提及。但是,书法也是看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标注,李白的书法恰恰展现了他性格里狂放不羁的一面。
在中国文化里,书法可不单单是点画线条、字形结构这些有形的东西,更包含了生命一样的灵魂。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是把书法看作有生命的。 北宋苏轼说,书法必须“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李白《上阳台帖》之所有被公认为是一件书法佳作和如此高的估值,正是因为它透显出一种豪放不羁、自由奔放的精神气质。我们在这幅作品中,不仅看到了李白独立的自我人格,还可以看到中国美学中所推崇的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因此,可以这么说,书法不仅是有肉身的,也是有灵魂的。理想的状态,是形与神兼备。如果做不到二者兼备,那么相比之下,灵魂要比肉身更重要。
美中不足的是,对于盖章成瘾的乾隆皇帝,为了刷其存在感,竟然在《上阳台帖》上也盖了十几个章!看一遍,盖几个,反复看,反复盖,感觉好些名作上净剩他的章了。
为什么是王屋山,阳台观又为何出名?
王屋山太有名了,在中国古籍《列子》里,这里早就已有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的出处。
《上阳台帖》中提到的阳台指的是阳台宫,坐落在王屋山上。此宫为何人所建?司马承祯是也。
话说在唐朝,道教成为国家宗教,备受尊崇。唐玄宗即位,崇道至巅峰,对老子一再加封。杨贵妃也被封为太真宫女道士,玄宗的两个妹妹也入道,号金仙公主、玉真公主。
司马承祯为当时最负盛名的道士,他曾入宫度玄宗为“道教皇帝”。
开元十二年,(724年),玄宗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之地,建设阳台宫。727年,阳台观建成,玄宗命胞妹玉真公主入阳台观随司马承祯学道,此事一时震动朝野,王屋山也随之名声大噪。
这个玉真公主,即李隆基的妹妹,年少时其母死在武则天手下,是太平公主养大了她。可能宫廷斗争太多血腥,她从小就有慕道之心。李白曾为她写诗:“玉真之仙人,时住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飚歘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而李白也正是经玉真公主举荐入朝为官的。
大鹏遇希有鸟!马承祯又是何许人也?
再说这个司马承祯,在当时可谓牛人,自号白云子,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后人,师事茅山派北传宗师潘师正于嵩山。他是当时的道教大师,正一派的第五代传人。他的《坐忘论》名闻遐迩。他不但道行高深,而且善于风鉴,给人看相摸骨,不问而知。传说他能够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几同于神人。他遍游名山,武则天召见他,他都不去。
开元十三年,李白怀着“四方之志”,辞亲远游。他经长江三峡来到江汉平原,在江陵见到与陈子昂、卢藏用等同为“方外十友”的茅山派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较李白年长五十四岁,可谓忘年交。司马道长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自比大鹏,把司马承祯比做希有鸟,才有了那首著名的《大鹏遇希有鸟赋》。
李白正是因为这次在江陵和司马承祯的倾谈,才得到了后来仕途发展上的诸多暗助之力。
时间来到公元744年三月,李白和杜甫、高适结伴登游王屋山阳台观,而此时司马承祯已经于735年在王屋山仙逝。面对司马承祯在阳台观所作的九十五尺长、十六尺高的巨幅山水壁画,李白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遂挥毫写下重笔浓墨的《上阳台帖》。
故事讲完了,我们再咀嚼“上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这首短诗,是不是有了不同的味道?跨越了千年,山河依旧,而李白的形象仿佛更加清晰和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