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传》~第113篇

李唐开创了“边、角”画风,被宋高宗称为: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文/卢秀辉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

李唐出道早,初以卖画为生,当时的宋人尚文重艺,书画家能够自存,这与赵匡胤抑武重文的国策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皇权更迭的历代中,宋朝是杀文人士大夫最少的朝代。赵匡胤在生前立下“勒石三诫”,传晓做皇帝的子孙,“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这一规则。“勒石三诫”是保密的,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知道。在皇帝登基的时候,才有资格到太庙中去看这一祖训。整个宋朝,真正由皇帝下令杀的文人士大夫只有6人。

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广收书画才艺之人,开画科取士。李唐在徽宗画学考试中,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一题夺冠。唐志契在《绘事微言·名人画图语录》中记载:“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得其’锁’字意。”众画工得此题,都在画酒家。而李唐则于桥头竹林处,探出一“酒”字帘,尽得其意。宋徽宗夸道:“尽得’锁’意。”李唐的画,既符合唐人诗意,又含蓄优美。从李唐《题画》诗中可见他对绘画的用心,诗曰:

云里烟村雨里滩,

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

多买燕脂画牡丹。

政和元年,马植从辽国归来,献联金抗辽之计。此计深受宋徽宗赏识,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亡后,金人趁胜入宋。金人围困国都开封。宋徽宗得闻军情,惊恐地拉住蔡京长子、领枢密院事蔡攸的手说:“金军真的敢如此长驱直入?”话音刚落,因为又气又急而昏迷,跌落坐床。宋徽宗赵佶苏醒过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索要纸笔,写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金人攻破汴京,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南宋徐梦莘在《三朝北盟汇编》卷七七“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乙卯”条有详尽的记载:“又要御前后苑作、文思院上下界、明堂所、修内司、军器监工匠、广固塔材兵三千余人。做腰带帽子、打造金银、系笔、和墨、雕刻、图画工匠百余家,其他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召命妇进宫朝觐,假皇后口谕,强留小周后在宫中,戏弄小周后,而金人将此耻辱加倍还给了宋徽宗。赵佶伤心地写下了《在北题壁》:

彻夜西风撼破扉,

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

目断天南无雁飞。

金人除了抢走了金银等物质财富和诗、书、画、印等文化财富外,将人才也一并掳走殆尽。在这些人才中,画家也在被掳之列,李唐即在其中,与其他艺人由开封府押赴北上。队伍行至太行山,李唐趁机脱逃,被太行反金义军掳获。时画家萧照也投身义军,随人马抓到李唐,对李唐的行囊检查的时候,见他的行囊中都是颜料画具画笔,请教姓名后,知道是李唐。而萧照知道李唐是画院待诏,素慕李唐画名,即拜李唐为师,并随之南渡至南宋行在临安。

金朝统治者对入金的宋人特别重视,对他们不但不加杀害,更是礼遇有加,许以高官厚禄。金人以武力为甚,正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对中原文化十分仰慕,而且被完全征服。入金的文人面对金人的礼遇和诱惑,有的人接受了金人的官职;有的人在最初的对抗后,最终妥协;利不能诱、死亦不惧的文人,名义上没有接受金廷所授予的官职,但是最终还是用其它形式服务于金朝。

李唐逃往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在乱局中还是以卖画度日。南宋安稳后,又复招画师,对画院进行了改革,撤销了有形的画院,南宋的画师打破了北宋集中、单一却封闭的供职模式,而是以御前画师、非御前画师两大系统服务于宫廷。编制于官府衙曹的画师、画匠各自隶籍于官僚机构,构成庞大的非御前画师。非御前画师或供职于工部,或隶籍于工部下辖之将作监、修内司、文思院等工艺匠作诸子局,或权发甲库、车辂院祗应、提辖官、提举官。由于提举官、提辖官、祗应均有实际的职务差遣,非御前画师于各自的岗位上提供绘画服务,并受到各种上级机构的调度。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职画师,时,李唐已年近八十。

李唐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为“南宋四家”之首,冠“御前”衔名,受赐金带为御前画师。御前画师受帝后宣诏被频繁召见,在画史上享有烜赫声名。李唐开创了南宋“边、角”之画风,他的绘画作品曾被高宗皇帝高度评价为:“李唐可比唐李思训”。李唐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他是南渡画家中,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官画有极大的影响。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

李唐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他的《万壑松风图》,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是李唐约58岁时在北宋画院时所作。出现在他笔下的是刚性的线条,急促的顿挫,猛烈的大斧劈皴。《万壑松风图》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深山中幽僻的崖谷间,奔跃的泉水和郁茂的松林,衬托山峰高峙,山石危岩。其在构图上,大胆裁剪、提炼,整体看来空间立体感强,层次分明。双峰交错,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

《万壑松风图》采用的是山石皴法,李唐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多用长钉皴、刮铁皴;在交叠的两主峰中,画家又将两者作不同处理:近山山石结构作斜势,皴法清晰,明显可见小斧劈的笔迹;远山结构作直立式,皴法横置且多平行之势,无论其外轮廓还是皴笔都较前山模糊,从而拉开两山的空间距离。双峰交错,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中间一片苍劲松林,与主体松林产生呼应。二片松树形态更多摇曳之美,通过松叶的外表的参差来求其节奏之美。

李唐的《采薇图》是其南渡后的代表作品。《采薇图》,绢本,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描写的是商朝灭亡后,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以示二人不愿事周的历史故事。李唐是爱国主义画家,他志在复国,他画此特殊题材的画,与特殊的历史环境相关,表达了他对故国的不舍,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李唐有过被金兵所掳后又逃离南渡的经历,更使他对《采薇图》着力用心。此图与李唐一贯所擅长的山水画画法不一样,画中的人物形象在整幅绘画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地放大了,李唐在夷、齐二贤的形象上着墨颇多。

《采薇图》取的是近景,李唐赞誉夷、齐的用意非常明显,人物背后的首阳山水,成了烘托人物的一种陪衬。李唐之所以在形象上放大夷、齐二贤,在笔墨和细节刻画上更为用心,必是其在作画时自我意识的移情化和扩大化。李唐表面上是在赞誉夷、齐不事二主的气节,但是实际上却是赞誉和肯定自己,因为李唐本人也曾有过和夷、齐二贤类似的经历,且做了和二贤同样的决定,并付诸实践。李唐《采薇图》普遍认为“南渡降臣而发”,李唐是借夷、齐采薇一为自喻,二为劝慰,三为警示。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画中石壁上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题款两行。

卢秀辉有《赞李唐》一首,句曰:

画科夺魁出,

锋头如旭日。

可叹太行险,

犹如栖危枝。

夷齐弱色颜,

笔下不等闲。

讽今存气节,

浑厚松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