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开/文
《芦溪楹联选》一书,我县联友们盼望已久,今天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芦溪楹联界的一件喜事,它的出版,填补了芦溪历史上没有自己的历代楹联选集这一文化空白。下面,我就《芦溪楹联选》一书的编选过程,向领导与联友们作一简单的汇报。
一、编书愿望由来已久
编选一册芦溪县楹联选集,是我县文友很久以来的一个愿望,这一设想,早在我县诗词学会成立之初就已萌生了。那是在2008年8月,我在县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县诗词学会成立后的八大工作目标与任务,编印《芦溪历代诗词楹联集》一书,就是其中的一项。由此,县诗词学会开始着手组织部分会员到本县各乡镇搜集本地的古旧楹联,主要是古旧宗祠联、寺观联及古旧家居联、寿挽联。主要的搜集方法,便是到全县各乡、镇、村去查阅老族谱,以及现场抄录宗祠联、寺观联,足迹遍及全县所有乡镇。参与搜集人员主要有我和缪德荣、江春发、龙成前等人,大都是前三人一同前往。
从2011年编选《芦溪诗词》总第三期开始,便在其楹联栏目内设有《芦溪县古旧楹联选刊》。该期上刊发了张佳坊乡《毛氏族谱》上的宗祠联8副,刘凤诰题写的上栗东源乡某宗祠石刻联1副。《芦溪诗词》总第四期上的《芦溪县古旧楹联选刊》,又刊发了29副古旧宗祠联、寺观联及其它联,其中有清代探花刘凤诰撰制的联5副,清代举人易树年撰制的联2副。《芦溪诗词》总第五期上的《芦溪县古旧楹联选刊》,刊发了33副古旧联,其中有刘凤诰撰制的联2副,清代温州知府王景澄撰制的联3副,晚清文人吴式璋撰制的联1副。三期共刊发芦溪古旧楹联71副。当然,当时已搜集到手的芦溪古旧楹联远不止这个数量。《芦溪诗词》从总第二期开始,便开设了楹联专栏,几年来陆续刊发了一批当代芦溪作者创作的联作。
后因《芦溪诗词》于2014年停刊,本地古旧楹联及本地当代楹联新作便失去了这个刊发平台。然而,搜集本地古旧楹联的工作并未因此受到丝毫影响,我和缪德荣等人仍然经常下乡搞文史调查,热心搜集芦溪本地的古旧诗词楹联,并有重大收获。2012年11月前后,缪德荣在萍乡市图书馆查阅到了晚清我县文人吴式璋的《守敬斋稿》九卷,其中有吴式璋的联集,收入联作达110余副。这对我县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因为此前从未见到收入联作数量如此之多的我县清代个人联集。这一发现,弥补了芦溪无古近代联集的空白。
二、编选工作的正式启动
2013年冬,县楹联学会正式成立。县楹联学会对本县古旧联的搜集工作非常重视,将它纳入本会的工作任务之一。
2015年4月21日下午,县楹联学会在县政协刘向红副主席办公室召开工作会议,决定组编《芦溪古今楹联选》一书,并加大搜集本县古旧楹联及汇集的力度。会议决定,具体编选工作由我负责,搜集工作主要由县楹联学会副秘书长王文辉老师负责。会上,我就此书编排体例谈了个人的初步打算,缪德荣就搜集古旧楹联中应注意事项谈了看法。
此后,搜集古旧楹联的工作立即展开。王文辉老师在搜集工作中尤为着力。其做法有:
一是到县、市图书馆翻阅历代芦溪文人笔记、作品,及家谱,还有《芦溪诗词》、《萍乡诗词》、《萍乡日报》、萍乡文化馆的书籍等,查到刘氏族谱,彭坚、姚茂初、曾明星、陈选民等人的作品。
二是到实地抄写,依据《芦溪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顺藤摸瓜,或以芦溪历代名人为线索,以居住地范围搜索。王文辉以芦溪街为中心,足迹遍布宣风、银河、上埠、芦溪、源南,节假日骑自行车翻山越岭到一些祠堂、庙宇、风景名胜区搜集对联。
三是他通过网络广泛搜集、查询与芦溪有关的对联作品,含外地人写芦溪事迹或人物或风景名胜的对联作品,或本地人写外地的对联作品,如搜集到上栗李汝启先生的博客中的作品和芦溪刘同万的博客,以及一些祠庙风景名胜的楹联作品;
四是他通过诗词楹联界朋友借阅作品集或从网上购买需要的含芦溪人写的作品及有关资料,如通过熟人抄到芦溪枧台罗氏族谱和钟恒彩老师处借阅到南坑已故作者童耀远先生的1998年选编的《民间实用对联选编》,县政协缪德荣同志提供的《吴式璋对联116副》及《芦溪东阳吴氏宗祠楹联》、《南溪四皓诗联草》及《李再苏挽联集》,王定增老师提供的张佳坊楹联学会的诗联专著《联林折枝》及《玉皇山》《高楼王氏族谱》。他还在网上购买了1987年城关区文史办编的《萍乡楹联》及本地联人邓叙萍先生1987年写的《楹联漫话》和《楹联丛编》,里面都有丰富的本土楹联及刘凤诰的对联;
五是广泛征集及号召本会会员搜集提供,他出过一则《楹联征集令》,在芦溪中学号召同学们收集自家附近的对联,但收效甚微,只有一位同学提供一副易氏宗祠的楹联,还有他家附近一位丁其浩老先生提供一副丁氏宗祠的楹联。芦溪中学黄贤刚老师暑期组织过部分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搜集宗祠对联,收获甚丰。县楹联学会学会会员、南坑楹联学会刘中奇、刘中泰、刘优彪、罗辉琴收集整理不少作品,还有陈光明老师、钟恒彩老师、罗明文老师,刘政生老师历尽艰辛搜集提供大量楹联作品。
在搜集挖掘清代探花刘凤诰的联作方面,学会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几年来,我们新发现了刘凤诰的联作多副:
一是我于2014年9月17日在阅读《清诗纪事(乾隆朝)》一书时,发现了刘凤诰诗注中转录清代朱克敬著《暝庵二识》一书辑刘凤诰句:“无言辩罪存臣体;有命投荒即主恩。”此为刘凤诰谪迁黑龙江途中联作。
二是2015年9月20日从清代林庆铨著的《楹联述录》一书中,查阅到刘凤诰为江西分宜县昌山峡敕赐“孝通古庙”所题一联:“以孝通天,龙之为灵昭昭也;其功在水,神之格思洋洋乎。”
三是缪德荣从萍城某收藏家处发现一对红漆木板,上有刘凤诰亲笔落款的一副联:“禀道毓德讲艺徵养;积学储宝酌理富才。”
四是2016年10月8日我和缪德荣在安源汤利群先生处查阅存真堂本《大岭欧阳氏支谱》时,发现该族谱卷二上载有一副刘凤诰撰写的赠人寿联:“□□长依椿树绿;抡元预报杏花红。”(上联首二字漏排了)此联系刘凤诰为贺欧阳炯八十寿诞而作。
三、编排体例与编选、校对工作
至2015年9月下旬,所搜集到的芦溪古旧联及当代作者联作稿件已陆续发送到我处,于是着手开始选编工作。选编联稿的原则:对于已搜集到的古旧联,只要联语的词性与语法结构对仗方面无大的偏差,从保存资料的角度着眼,尽可能多收入。对于当代作者的联作,除保证内容上健康、有一定思想性与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外,在楹联形式上应尽可能符合联律的各项要求,对那些上下联中有多个分句的联作,凡上下联对应分句的末字都须做到平仄相对,否则不选。
关于本书的编排体例。在编选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依据来稿中楹联所属类别的数量,对本书原定编排体例作过多次微调。本书定稿划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二十三辑。
上篇收入1949年及之前联家创作的楹联,以及目前尚无法确认其创作年代的佚名旧联。内中依次又分为六辑:《刘凤诰联汇》《吴式璋联汇》《古旧风景名胜古迹联汇》《古旧宗祠联汇》《古旧家居、哀挽联汇》《抗战历史联存》。
中篇收入当代联家的联作,共十五辑(第七辑至第二十一辑),依次为:《名胜风景联》《寺庙宫观联》《宗祠联》《咏物咏史联》《时政联》《春联》《婚联》《寿联》《国庆联及其它庆典联》《缅怀哀挽联》《家居联》《城乡掠影联》《行业联》《感悟、格言联》《题赠联》。中篇中本来还编有《巧对谐趣联》和《杂缀》,后因此书稿的篇幅过大而被整体删除了。
下篇共两辑:《楹联故事》和《联论与联话》。
到2016年8月初,收集楹联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于是县楹联学会在8月13日召开了编务会,讨论、安排了本书最后两辑内容的收集事宜,以及落实本书插页图片、会员楹联书法作品收集、封面题词等事宜。
此后便由我开始对收集到的近两千副当代作者的楹联作品逐一进行审读与选录,主要是对楹联的立意是否切题、联句表达是否顺畅,上下联内容的联系是否紧密,平仄、对仗是否符合联律进行鉴别,其过程相当繁琐,也非常麻烦。其原因,是因为有部分本地当代作者的创作技巧不够熟练,有的作者甚至根本就不懂撰联的基本常识。另外还有将作者、作品张冠李戴弄混了的。由于楹联收集渠道不同,来稿中有很多重复收集的作品,甚至成批量重复了多次,或者是同一副作品有不同的面貌。这些情况,都给编选工作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在《芦溪楹联选》一书正文后面的附录中,我们还编排了一份本书的《联人小传》,作为重要的资料保存下来。《联人小传》中收有161位作者的姓名,因为资料缺乏,尽管我和缪德荣同志曾多次下乡去查阅了相关的族谱,《联人小传》中还是有近30位作者的小传资料属于空缺状态,当然这主要是属于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楹联作者。当代作者中,也有个别人的小传生平资料空缺。
本书初稿打印出来之后,编委会开了一次集体审稿会,对初稿中的排版错误、错字漏字等问题进行了校改、纠正。几经周折,书稿于今年10月中旬基本定稿,当然,在后来还有过一些小的调整。
到11月,本书进入了申报准印证与封面设计、正式排版的阶段。
本书在正式付印之前,编委会还印制了几册送审稿和申报准印证用的本子。书稿质量由刘向红同志最后把关,她提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并为本书作序。
以上为此书编选的大致过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