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从哇哇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切断了生命供养的脐带,在大气压力下,一声啼哭,开启了后天生命活动的新模式,靠着人们对新生命的抚养,食物之气又开启了中焦脾胃之气,中焦之气的开启,自然地发生了脾气的上升和胃气的下降这个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随着中焦脾气的上升,在胸中与呼吸之气结合,汇集合成宗气,宗气能贯心脉、行呼吸,生生不息,循环无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源由。脾气的补充需要食气的供应,如果食气不足,脾气就会疲弱,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人从出生就有这个反应,婴幼儿不会表达,只能用啼哭来表现,所以,大家都知道,婴幼儿啼哭了可能是因为饿了,所以给予喂奶就不哭了就是这个道理。

慢性胃病治疗心得
    其实,饥饿性胃痛也就是因为脾气虚所致,脾气虚则求助于食气,得食气则脾气得补,所以胃痛得食而减;再者由于气属于阳,阳气不足则寒自内生,因此,就出现了脾胃虚寒之饥时胃痛,得温得食可缓解现象。对于这种证型,我临床喜欢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来治疗。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教授在《谦斋医学讲稿》书中之“溃疡病之我见”一节里,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极力推荐使用该方;我更崇尚《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中介绍的黄芪建中汤加味方,原方如下:黄芪15克,白芍12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良姜6克,香附6克,茯苓9克,陈皮6克,法夏9克,吴茱6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我经常在上方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或药物的适当加减,取得很好疗效。
    病案举例:患者,陈某某,女,45岁,东凤镇人,于2018年5月6日初诊(当日我在家给患者看的病);主诉:胃脘痛,饥饿时发作,得食可缓解已经半年,经服西药(药物不详)效果不满意,近几天来胃痛又发作,要求中医中药治疗。经询问得知,除了饥时胃痛外,同时伴有反酸,口淡,口水多,喛气,喜温怕冷,痛处喜温喜按,察看:舌淡红,苔薄白,舌边有齿印。脉象沉弦细。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5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陈皮6克,法夏10克,吴茱5克,良姜6克,香附10克,茯苓10。五剂,毎天一剂水煎服。五天后复诊,患者自述病已减大半,胃痛已很轻微了,效不更方,连续服用上方半个月,患者因无不适而自行停药,三个月后因为外感而再次来诊,经咨询得知至今胃痛未见发作,甚喜。
    黄芪建中汤为《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的处方,该方功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临证时加入二陈汤(陈皮、法夏、茯苓、甘草)是考虑到脾虚易生痰湿,加入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可散寒止痛,加入吴茱萸有助于温中止痛。减少饴糖是考虑其会增加反酸现象。因此,方证相应,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