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08354_1_20240222111055114

红砖绿瓦,云石匾额

驰骋方寸,笔落留痕

或俊逸清秀

或爽练端庄

或雍容典雅

一方方匾额

见证了中山大学百年历史变幻

凝聚不朽学人精神

280008354_2_20240222111055271
280008354_3_20240222111055442
280008354_4_20240222111055598

“荣光堂”“爪哇堂”“十友堂”……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

康乐园中的匾额有许多

都由容庚先生题写

今年是中山大学的百年华诞

也是容庚先生诞辰130周年

透过匾额

让我们将历史的时钟轻轻回转

踏着容庚先生足迹

一起探寻中大古文字学之学脉

280008354_5_20240222111055755
280008354_6_20240222111055864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东莞城区旨亭街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文物鉴藏家,20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大古文字学学科的重要开创者,他曾在此治学授业,与商承祚先生一起开启了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科的辉煌时代。

一部《金文编》

成就一代鸿儒

容庚出身书宦世家,在四舅邓尔雅的教育和引导下,找到了一生的目标和选题,将金石作为治学方向,熟读许慎《说文解字》、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书。
280008354_7_20240222111055989

青年容庚

1917年中学毕业后,容庚就开始编写《金文编》,后于1922年夏天北上求学,途中携带《金文编》的稿本去拜谒罗振玉先生,得到他的赏识,罗氏遂把容庚推荐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做研究生,容庚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研究资料和名师指点。1925年春,《金文编》写成,得到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称赞,王国维为该书作序,书稿也被胡适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出版,但考虑到成本高昂和需求不大,最终未能顺利出版。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罗振玉对容庚施以援手,出资石印几百本,容庚晚年念其恩情道:“没有罗振玉,就没有我今日容庚。”《金文编》是容庚一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书中收集了许多商周到秦汉时期的文字,且开创性地收录图画文字,凭借此书,容庚在学界一举成名

280008354_8_20240222111056114

《金文编》初稿手稿

280008354_9_20240222111056286

《〈金文编〉稿本》

280008354_10_20240222111056395

王国维 赠容庚书1927年

尔后,容庚相继受聘为燕京大学讲师、教授,兼任《燕京学报》主编、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期间,他开始接触大量的古铜器,走上了青铜器研究收藏之路。1927年,容庚发表了第一篇系统研究青铜器的著作《殷周礼乐器考略》,此后十四年他专事研究商周青铜器,辛勤耕耘,寝馈其中,于1941年完成了《商周彝器通考》,全书正文30余万字,图版近千幅,取材丰富、考证严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研究的奠基之作,被西方人誉为“青铜器的《圣经》”

default-14

《商周彝器通考》

(来源:东莞市莞城街道图书馆)

1946年,容庚南归,任岭南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52年10月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出版的与张维持合著的《殷周青铜器通论》,与《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并称为国内青铜器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是古文字学者和考古学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参考书。他致力于书画研究和教书育人,陆续撰写出《宋代吉金书籍述评》《清代吉金书籍述评》《丛帖考》《历代名画著录目》等著述。容庚的一生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专著27部,论文50多篇,共计800多万字,是影响海内外古文字研究的一代宗师
default-14
《殷周青铜器通论》

言传身教

治学锲而不舍

1952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后,容庚一直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中山大学正式成立“古文字研究室”,容庚、商承祚二位教授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为古文字研究所留下优良的学术传统。他们先后培养出曾宪通、陈炜湛、张振林、孙稚雏、陈永正、唐钰明、刘昭瑞等学者并留在中大,于古文字学阵地开一园桃李、领百粤风骚。

default-14

容庚(右)、商承祚(左)二老合影

default-14

容商二老与古文字研究室人员、研究生、古文字学培训班学员合影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宪通于1955年考入中山大学,当年长期担任容庚先生的助教,被视为容先生的“大弟子”。他回忆自己第一次了解“古文字”概念的情景:“入学后第一个中秋节,大家和容庚先生一起过节,向他请教’古文字’的内涵,容先生回答说,’所谓古文字,就是我们的祖宗用过而你们今天还不认得的字。’”容先生的话让曾宪通记忆犹新,这也是他踏入古文字学领域初始阶段的起点。

在曾宪通看来,在考释古文字方面,容庚与商承祚先生都注重实证并擅长对古文字字形的分析,“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从不脱离材料作出不合实际的推测,“这样踏实严谨的学风对我影响非常之深”。

default-14

容庚先生(左二)与商承祚先生(左一)

在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伟武说:

《金文编》从着手编撰到陆续出版到第四版经历60余年,容庚先生一直坚持不懈地修订。容老他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default-14

陈伟武教授展示容庚先生编撰的《金文编》

(来源《容庚》纪录片摄制组)

容庚曾以“五不如”评价自己,“目光锐利,能见其大,吾不如郭沫若;非非玄想,左右逢源,吾不如唐兰;咬文嚼字,细针密缕,吾不如于省吾;甲骨篆籀,无体不工,吾不如商承祚;操笔疾书,文不加点,吾不如吴其昌。然而,若锲而不舍,所得独多,则彼五人似皆不如我也。”

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长久坚持的精神,随着容庚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激励着他的学生们。曾宪通回忆道,在他刚随容庚先生读书时,有一次容先生布置学生临摹文字编,对自己说:“大匠予人规矩而不能予人以巧,巧,只能在刻苦的磨炼中得来。”曾宪通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他谈到自己的作品《说繇》,“古陶文中有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字,这个字在《季木藏陶》这本书中的几张拓片里经常出现,大家很熟悉,却都不知道这个怪字到底对应着现在的哪个字。发现这个怪字后,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先将《季木藏陶》中的材料进行了大的分类,然后去金文里寻找相同的字形和出现这个字的文例。通过对这个字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后,基本上解决了它的构形和源流问题,其实它就是’繇’字。”这就是读书读来的文章,这样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就是来自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容先生以前经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做一千次。“容先生一生都在贯彻这种精神,这也是我后来克服困难的座右铭。”曾宪通感慨道。

default-14

曾宪通

一身风骨

收藏为国为民

2020年10月31日至12月5日,“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延期两次,实为罕见,容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5个展厅,300件展品,涵盖从学术到收藏等各方面,包括书画、篆刻、文献、手稿和书信等,为我们展现了容庚先生的大德、大爱与大艺

default-14

容庚 篆书八言联 东莞市博物馆藏

default-14

容庚书法

容庚始终认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文物也是天下之公器”,收藏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聚之不易,散又何难”。自1956年起,容庚向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以及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捐赠了大批青铜器、历代书画以及殷墟出土的甲骨等,其中不乏春秋晋国错金铭文栾书缶、越王剑、示鼎等国家一级文物。1980年,容庚又向中山大学图书馆捐赠金石文字、书画、古文字研究书籍、古籍善本、拓片等130多箱。去世后,他的亲属继承其遗志,更是将他的众多收藏捐赠给各机构。1998年,其家属捐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古籍善本、金石拓片、名人尺牍、往来信札、著作手稿校本、刻本、抄本等460个文物号;又捐赠一批文物文献、古籍资料给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据不完全统计,容庚及其家属先后捐赠青铜器200余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套,古籍善本10000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1000余件,以及海量的著作手稿、刻本、抄本。其捐赠之精、数量之巨,令人惊叹,容庚及其后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default-14

容庚捐赠给国家的错金铜器“栾书缶”

东莞莞城街道图书馆供图

容庚的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最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者,在于容庚之爱国情怀,熔铸于学术,而且不论处境之顺逆。”容庚的学生陈炜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论容庚精神——为纪念容庚师一百二十周年诞辰而作》一文中如是写道。

旧中国时期,风雨飘零、积贫积弱,许多珍贵文物因列强的巧取豪夺而流失海外,见此,容庚发愤而著《海外吉金图录》,“首录流落日本之重要器物以昭告世人”。抗战时期,为守护收藏的大批国家文物,容庚甘愿留在沦陷的北平,并以一介学者之身,收藏了130多件(套)藏品。

default-14
颂斋吉金图录·颂斋吉金续录·海外吉金图录

同时,他积极支持燕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抗日救国委员会,指导学生编写宣传品《九一八事变记》,又发起成立抗日十人团,联合十大教授宣传抗日,主编《火把》白话小报,奔走在抗日救亡的前线。就如陈炜湛说的那样,“他的爱国热诚,是举世公认,不容置疑的”。

default-14

《容庚北平日记》

容庚先生坚守民族大义,生活中更是竭诚待人,其性刚直、敢言而无畏。在陈炜湛看来,容庚是“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对于学生和后辈,他有教无类,有求必应;对于学术研究,他只论是非,不计利害。从政治到学术,从为人到为文,他始终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这种“独行特立之容庚精神”,“是对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美德的突出体现,就犹如炬火,至今仍不断激励着后人。

default-14

容庚 国画山水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生于甲午,成长于乱世,容庚一生命运随国运涤荡。治学,不曲学阿世;处世,不随风俯仰;待人,扶危济困。容庚为国收藏的情怀,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坦荡的文人风骨,在璀璨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如一颗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学生们每提起容庚,最难忘的便是先生穿着一身素白唐装步行在校园,行止风度翩翩,衣着一尘不染。“先生对于学术研究认认真真,对于人格干干净净,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经历诸多坎坷和风浪,容庚依然说:“我还是我容庚,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好,也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坏。”

default-14
default-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