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1,《明英宗实录》2,《正统皇帝》故宫博物院 3,《明史》
文丨梧桐呜
编辑丨梧桐呜
在北京的天寿山中,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称为明朝十三陵,也是明朝皇帝的祖坟,不过历史上明朝却是有十六位皇帝,还有三位没能葬入祖坟。
这其中就包含明代宗朱祁钰,他本是一个封王,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但遗憾的是,最终他未能葬入天寿山。
那么剩下没能葬入天寿山的是明朝皇帝是谁?朱祁钰有如此功绩为何死后没能入祖坟呢?
洪武大帝与建文帝
自古皇帝对于陵墓的选择都是十分看重的,尤其是死后能否葬入祖坟,这关系着自身是否为正统,是否被承认的问题。
在明朝就有三位皇帝没能葬入祖坟,他们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其中第一位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这就令人很奇怪了,不管怎么说,开国皇帝肯定是要在祖坟里的,甚至说开国皇帝不在,那么祖坟的设立就毫无意义,毕竟最重要的人不在,还谈什么祖坟。
其实这个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在归天的时候,还没有明朝祖坟这个概念,明朝祖坟的第一位皇帝,也就是他的四子朱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国号为大明,自此明朝建立,南京也成为明朝的首都,之后朱元璋北上伐元,不断平定各地内乱,最终统一全国。
而朱元璋本身想的是把帝位传给嫡长子朱标,但奈何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不得不寻找其他合适的接班人,但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没有考虑自己的其他儿子。
这或许和朱元璋内心深厚的封建思想观念有关,从之后他死后实行的殉葬制度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是比较崇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而这一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不在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就是嫡长孙,嫡次子还在嫡长孙之后,若是没有嫡长孙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嫡次子,但也正是如此,为之后的靖难之役埋下祸根。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南京,死后同马皇后合葬在南京明孝陵,但他在位期间,恢复了殉葬制度,也就是妃子的陪葬制度,共有四十多位妃子陪葬,可谓极其残酷。
之后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顺利登基称帝,是为建文帝,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而朱允炆在上位后,就迫不及待的进行削藩政策,对他的那些叔叔们下手。
朱元璋在称帝后,采用分封制,大封同姓诸侯王,都是他的儿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地方藩王的实力越来越强,而朱允炆如此着急的削藩,引起了藩王们的反抗。
最初下手的几位藩王还好,等到燕王朱棣的时候,朱棣被迫发起反抗,发动靖难之役,打着“清君侧”之名造反,最终也是靖难成功,攻进南京城,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
而朱允炆本人在当时离奇失踪,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人都不知道在哪,怎么能葬在祖坟,因此朱允炆也是第二位没能葬入明朝祖坟的皇帝。
即使朱允炆没有失踪,那么他大概率也无法葬入明朝祖坟,因为在朱棣称帝后,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帝位,肯定不会容忍朱允炆的,当时朱棣打着也是继承太祖,也就是朱元璋的帝位,全面否定朱允炆在位时期的政绩。
朱棣在位期间有很多建树,一手开创永乐盛世,修建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五征北元等等,是明朝一位非常伟大的帝王,也是朱棣在位期间,选择迁都到北平。
一来是自己曾经是燕王,驻地就是在北平,那里的统治基础比较牢固,更有利于稳固朝堂局势,二来北平靠近漠北地区,可以极大程度上震慑北元势力。
也是因此,朱棣被称为“天子守国门”的典范,就连天子都在最北方地区镇守国门,可见明朝的骨气,明末崇祯帝宁死不屈,称为是“君王死社稷”的典范。
迁都北平后,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都发生转移,朱棣在死后,选择葬在如今北京的天寿山,也是明朝十三陵中的第一位皇帝。
朱元璋和朱允炆没能葬在明十三陵情有可原,毕竟两人在位时期,都是在南京,而之后的明代宗朱祁钰,可是在北京继承的帝位,那么他为什么没能葬在明十三陵呢?
临危受命
在朱棣之后,明朝经历仁宣之治,明仁宗和明宣宗两位都是壮大明朝实力的帝王,不过可惜的是两位都是短命帝王,明朝也是由此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明宣宗驾崩后,嫡长子朱祁镇继承大统,是为明英宗,这个英宗继位的时候还比较年幼,仅仅不到十岁,一直等到八年后才正式亲政,但即便如此,他的年龄还是太小,没有能力掌控整个大明。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这个王振经常会怂恿朱祁镇大动军事,明英宗正值年少,肯定被说的热血沸腾,最终在公元1449年忍不住,亲率大军北征瓦剌势力。
但在土木堡一带,瓦剌势力突袭明军,几十万明朝军队全军覆没,就连大明皇帝朱祁镇也被俘虏,并被带回塞外。
得知朱祁镇被俘的消息后,朝中非常恐慌,太后也是急忙同瓦剌人联系,想要以金银珠宝等财物赎回朱祁镇,但瓦剌人非常狡猾,知道朱祁镇身上的巨大能量,收了财宝也不放人,想以此长期勒索大明。
眼看这样不行,太后和于谦便拥戴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稳固人心,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其实拥戴朱祁钰也是无奈之举,当时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仅仅两岁,太过于年幼,拥戴其上位,只会让大明江山愈发动荡。
就这样,朱祁钰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明代宗,掌控了曾经不敢想象的权利。之后也先联合瓦剌、鞑靼等蒙古部落要挟着朱祁镇,想要进攻北京城,夺得大明江山。
北京保卫战就此打响,在于谦的坚决抵御下,成功守护了北京城。朱祁钰的皇位越来越稳,想要依靠朱祁镇攻入北京城也是痴心妄想,也先看朱祁镇的利用价值越来越低,便选择将其放手,缓和下同明朝的关系。
一国怎么可以有两君,朱祁镇也非常识相,知道自己身份特殊,在被也先放回,抵达北京之后,异常小心,让朱祁钰抓不到一点把柄。
朱祁钰也是将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之中,这一下就是七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里,朱祁钰的皇位是越来越稳固,但他始终因为心慈手软,没有对朱祁镇下手,抹除这个皇位的隐患。
公元1457年,朱祁钰突然得病,这对于朱祁镇来说是个好机会,而朝中部分大臣正有此意,以石亨、徐有贞为首的一些大臣,选择趁着夜色发动政变,拥戴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政变进行的很顺利,朱祁镇再次登上帝位,朝中反抗声音很小,这或许也是因为朱祁钰的得位不正,许多大臣依旧将朱祁镇视为是大明正统,尽管其曾被俘虏过,有损大明天威。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夺门之变,朱祁镇在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击朱祁钰的势力,先是将朱祁钰废为诸侯王,又将其软禁起来,同当初朱祁钰对待朱祁镇的方式一模一样。
之后朱祁镇大肆清除朱祁钰的党羽,谨防第二次夺门之变的发生,朱祁钰曾经重用提拔的大臣全部下狱,这其中就包括于谦,那个在朱棣时期就为官的五朝元老。
这些大臣最终也免不了被清算,于谦也向他写下的诗句那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国家社稷付出毕生心血,也是因此,于谦被评为“西湖三杰”。
也就是在夺门之变发生一个月后,朱祁钰暴毙而亡,真实死亡原因谁也不知道,或许是重病而亡,也或许是朱祁镇下的手。
朱祁钰死的时候已经被剥夺了皇帝的名号,何况朱祁镇还在位,怎么可能让其葬入祖坟,只是按照藩王的规格将其埋葬。
结语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因为土木堡之变,人生轨迹发生巨大转变,朱祁钰从藩王一跃成为皇帝,而朱祁镇则从皇帝成为俘虏,被放回来后还被软禁。
夺门之变的发生,两兄弟的命运再次发生变化,朱祁镇复位称帝,朱祁钰则是被废为藩王软禁起来,不久后就去世,也是因此,朱祁钰并没能葬入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