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宝
2023年12月23日,受邀参加一项文化活动,主题是“红色牛泉”文化探寻之旅,规格高,范围广,氛围浓,可谓盛况空前,颇具影响。
牛泉镇地处莱芜区西南,北靠大汶河,南依莲花山,西接泰安岱岳区,生态和文化资源丰富。初次去牛泉,是在1994年,那时就职原莱芜市委宣传部。国庆节前夕,部机关组织所属单位近30人,乘车到云台山,参观中共莱芜县委成立地,重温入党誓词。先是参观遗址和尚洞,再是面向“红旗飘万代”石碑,举拳宣誓,最后集体合影。
正是从那时起,开始了解莱芜党史,了解刘仲莹故居,乃至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牛泉是妥妥的红色重镇。
在莱芜,能与牛泉镇媲美的,只能是茶业口镇。抗战时期,茶业口境内是鲁中主战场,那里军民浴血奋战、克敌制胜,英烈事迹可歌可泣;而早在1932年秋,牛泉境内就诞生了红色政权,汇聚党组织英才和骨干,是“运筹帷幄”之地。两者优势互动,相得益彰。
而今,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以崭新的面貌亮相: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实物、实景展现,立体化、沉浸式体验。可以说,修缮改造后的省工委旧址高端大气、品位上乘。因之,各地党员干部纷至沓来,将其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主阵地。
多次亲临现场,参观展厅,景仰英灵,总感觉有股神奇力量,如同身处一个强力磁场。
红色热土名副其实,而古迹遗风彰显地灵人杰。
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历时五年,确定的“鲁长城在莱芜”,列入山东第三次文物普查“第十二大新发现”。鲁长城北距齐长城70公里,西起崇崖山,东至黄羊山一带,总长30余公里。约公元前601年建成,是鲁国为防御齐国而修建的。鲁长城大部分在牛泉镇境内。北有齐长城,南有鲁长城,莱芜曾一度重新定位,即“夹在长城间的城市”。
2018年,当时的莱芜日报社决定,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记者对鲁长城全线进行采访。9月17日,作为执行总编,我带领采访团来到第一站,即牛泉镇西南的亓省庄。就在那天,我们登上了附近的展雄寨。
展雄寨,以人命名,是柳下跖屯兵起义大本营。柳下跖,又名柳展雄,著名奴隶起义领袖。历经两千多年,展雄寨石墙尚在,古风犹存。
同年,兴趣和职责使然,经系统梳理归纳,《莱芜文化的根脉与精魂》见报。幸好有了这次采访,展雄寨史实未被遗漏。
静坐默思,会有一幅壮丽画卷闪现:一南一北的山峦,延展着逶迤的古长城,八宝凤凰城镶嵌其中,滔滔大汶河绕城西流……画卷气势如虹,极富诗意。
还是在这片区域,齐鲁夹谷会盟,至圣孔子展示其智勇双全;巍巍笔架山下,书圣王羲之挥墨抒怀;黄巢落马处,见证一代起义领袖罹难;伍子胥鞭打卧龙石,留下一段脍炙人口传说……
我一直在思考、在发问,这些历史大事件汇聚于此,难道这里藏有巨大磁石?
人文景观熠熠生辉,而自然禀赋凝聚物华天宝。
2003年,因包村有招商引资任务,我与同事孙主任决定,利用五一长假,坐火车去新疆考察项目。我们要拜访孙主任的表哥李老板,选的礼品是燕子石,六七十厘米高,专门去牛泉镇圣井买的。因为不能托运,我俩就轮换随身夹抱。
到了乌鲁木齐,在李老板家中,我们将燕子石安装起来,简要作了介绍。李老板两眼放光,啧啧称奇,连声赞道“无价之宝”。原来他是学地质的,深知亿年化石的珍贵。借由“意外之喜”,李老板带我俩畅游南疆,收获满满。
锡雕、燕子石、宝葫芦被称为“莱芜三宝”。人工、天赐和“神助”,三者各有千秋,都称得上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很难想象,亿万年前,那些形似燕子的三叶虫,大量汇聚于此,倘若没有强力磁性吸附,怎能做到?
牛泉镇绿水青山,矿藏丰富,物产更“牛”。莱芜的种植养殖业发达,“三辣一麻”“三黑一花”闻名于世。而其中的鸡腿葱、花耳长毛兔,为牛泉独有;大红袍花椒,数牛泉优质高产。
红色牛泉,绿色牛泉,生态牛泉,阳光牛泉……前来参加活动的学者专家,都为如何定位各抒己见。实际上,牛泉就如优雅靓女,又似新潮型男,无论如何装扮,如何命名,都很适宜和契合。
红色神圣,古色厚重,绿色丰盈。一片有限的地域,密集诸多历史元素和时代符号,荟萃成一座生态富矿和文化高地。
牛泉的磁力效应越来越强,吸引了一众文化学者。他们从省城慕名而来,开展文化挖掘与研讨,编制镇域文化地图,升维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强镇建设。地方主政者顺势而为,巧借东风,“里应外合”,聘请了一批顾问、乡贤,高调成立研究中心,组织主题活动,开启文化探寻之旅。
文化重在建设,贵在传承。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列举实例,旁征博引,得出一个观点,即主政者的立名,往往不在GDP,而多在文化建设。尽管有所偏颇,却不无道理。因为,文化独具魅力,自带光芒,既可提升站位、增强自信,更能激发共情、照亮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