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9-08-25 10:53·指点江山

自古以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雅士,他们通过自己的才学,孕育出了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首首,一篇篇的诗词歌赋,代表了他们对文学的卓越贡献。

然而,在文学上,他们是成功的文人,但是,在仕途上,他们却是落魄的文人。因为,他们的正直,因为,他们的不够圆滑,因为,他们不能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之中独善其身,最终,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才学来表现自己不羁的性格。正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父亲苏洵,在27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读书,进军考场,却一直没有高中。个性好强的他,索性一把火烧了自己写的所有文章,闭门不出,埋头苦读,终于,在若干年后,有了出头的日子。不过,在古代,一名读书人想要出头,背后一定要有人支持,苏洵背后的这个人,就是被后人称为“千古伯乐”的欧阳修,甚至,包括:苏轼、苏辙,都是得益于他的“提携”。

欧阳修,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政治上颇有盛名,同时,也是一代文风的领军人物。

欧阳修的文字简明畅达,文气舒缓柔美,形成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为人处事上,他廉洁正直,放荡不羁,因而,受到同僚的排挤和攻击,就连非常喜欢欧阳修才华的宋仁宗都可惜的说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更甚者,连欧阳修的教员晏殊都对人说道:“我看好的是他的文章,但是,却不看好他的为人。”

欧阳修在为人上似乎比较挑剔,不太宽容,这可能与他的治学有关。在写作上,他的态度相当严肃,往往反复推敲才定稿。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对同僚“不客气”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们,却是极力的“栽培”,让他们不但可以保持“自我”,还能继续展现自己的才能,使众多的青年才俊名垂青史,欧阳修真不愧是千古伯乐。

曾巩,《时务策》作者,由于轻视了当时的考试规则,一直都没有考上。于是,他就向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大胆地向欧阳修推荐自己。欧阳修看完《时务策》之后,大为赞叹,说:“此人表达出的政见,无论从思维角度,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高度。”

所以,这么有能力的人才,怎么能让他埋没在民间呢?

甚至,后来为了更好的帮助曾巩,欧阳修特意洋洋洒洒,撰写了《送曾巩秀才序》,一点也不吝啬他的笔墨,把曾巩好好的夸赞了一番,并且,还收了他做徒弟。最终,在欧阳修的栽培下,曾巩在嘉佑二年高中进士,一下子就成名了。

已经48岁的苏洵,终于再次走出了家门,这一次他带上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想用自己的文章替自己打开一条仕途之路。

之后,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期待能获得他的帮助。张方平没有直接的拒绝苏洵,而是给他想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我给你写一封举荐信,你们去找翰林学士欧阳修,有了他的推荐,就会有更大的机会。”

苏洵很是感激,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张方平与欧阳修可是政见上的敌人。也许,张方平就是太清楚欧阳修的为人,知道他爱惜人才,所以,才会这么做。果然,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压根就没有在乎举荐之人,而是拍了下桌子:“好文!”

欧阳修立刻就向宋仁宗推荐了苏洵,说他写的《权书》、《衡论》、《几策》等二十篇文章,“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效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 ···”可以说,正是由于欧阳修的力荐,一夜之间,大家知道都了大宋朝还有苏洵这样一个人物。

苏轼在参加会考的时候,那个时候都是无记名式,而主审官就是欧阳修。他读后,极为欣赏这篇文章,觉得这文风与自己的徒弟曾巩太像了,为了避嫌,于是,他就给了个“第二”,后来,他才得知此人正是苏轼。不过,苏轼也没有计较,后来还成为了欧阳修的徒弟。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例,但是,也从侧面看出欧阳修对人才的重视。那一年,录取的进士中,除了苏轼、曾巩,还有张载、程颢和吕大钧等人。可以说,这一场考试,就涌现出众多的文坛新秀,而他们的成功,也离不开欧阳修宽广的胸怀和识人的智慧。

欧阳修一生收了很多徒弟,其中,还包括包拯和韩琦等人,现在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五人,都是欧阳修的徒弟。他们都是在籍籍无名的时候,被他们的老师欧阳修相中的,欧阳修没有介意他们的出身和背景,只在乎他们的才学,可见,此人的与众不同。

欧阳修不仅爱才,还惜才,为了这些有才学的学子,欧阳修是全力举荐,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欧阳修这个千古伯乐,虽然,在朝堂上与众多的同僚政见不和,但是,在发掘人才上,他是极尽全力,用伯乐的精神,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文人。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这或许就是欧阳修真实的写照。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八月,获赠太子太师。到了熙宁七年的八月,宋神宗赵顼赐其谥号“文忠”。

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参考资料:

【《宋史·欧阳修传》、《宋史·曾巩传》、《唐宋八大家之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