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11:11·齐鲁壹点

十二、“遗直”状元李迪

在中国科举史上,有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宋尤其是北宋时期的科举状元获得者,成材率比其他朝代要高。特别是比明清时期的状元成材率,明显要高出很多。这里所说的成材率,不仅是指官做得大,更有业绩不凡的因素在其中。最后位极人臣、并且业绩留名青史的状元郎,北宋出了好几位,比如吕蒙正、王曾等等,下面介绍的这位也是。以状元获得者身份留名于史册,并不太难。而以业绩青史留名,这个就很难了。

大宋景德二年(1005年)乙巳科状元,乃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人氏李迪。大宋的山东考生真给力,出了这么多优秀状元,给家乡争足了面子。李迪的祖籍河北赞皇,其先人五代时为了躲避战乱,才迁到了山东定居。虽说祖籍不是山东,但到了李迪这一代,他家已经在山东落地生根,算是地道的山东人了。鄄城县归菏泽市管辖,因为李迪的祖先是河北人之故,笔者才会在前面的篇章中说,有位状元的菏泽籍说法,要打上一些折扣。

李迪与上篇所介绍的王曾,是前后届的状元学兄学弟。在齐鲁学子中,连续诞生了两位成为历史名臣的状元,这样的巧合,是很罕见的。即便不说空前绝后,也应当算是个很不错的看点。

在年轻时,李迪就以好学有才而知名。在勤奋求学的同时,他还懂得请求名家点拨指教,对于自身成长进步的重要性。有一次,李迪带着自己的文章,慕名前去拜访名重一时的文学家柳开。虽为大家,但柳开倒是没有什么架子,他仔细看了李迪的文章之后,大为称奇,连连感叹道:“后生可畏,真是后生可畏啊!假以时日,你必将成为辅国之干才!”名家就是名家,在这件事情上,柳开还真没看走眼。

李迪中状元的时候,三十有四。中状元后,他先是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将作监,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单位,只有二十来个编制定员,主要负责朝廷祭祀事务。丞,是其中的低级办事员。后来,李迪又担任过徐州通判、兖州通判,三司盐铁副使,知制诰,亳州知州,永兴军知府,陕西转运使等职务。

三司又称“计省”,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元丰改制后被撤销。三司总管全国贡赋和财税事务,其最高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盐铁副使、度支副使、户部副使,是三司分管不同业务的三个副职。盐铁副使,顾名思义,就是负责管理盐铁生产买卖事务的官员。盐铁经营收入,是国家重要税源。此外,李迪还在多个职位任过职,最后位极人臣,两度出任过大宋宰相职务。

史载,李迪是个精明强干的官员,处理政务效率很高。他在担任亳州(今安徽亳州)知州时,当地盗贼群发,历任官府不断发兵追剿,但收效甚微。李迪到任后,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他暂息兵马,冒着很大风险,深入盗贼活动频繁地区微服私访。经过细致调查,很快就摸清了盗贼的结构分布情况,以及活动规律。然后,有针对性地派出精锐兵丁,进行精准打击,很快便把各个盗贼团伙一一剿灭。对其中一些作恶多端的盗贼头子,予以公开斩首示众,对黑恶势力形成了巨大震慑,一举扭转了当地的社会治安形势。

在出任永兴军知府时,城里有不少富豪子弟和地痞无赖,整日打架斗殴、惹是生非。他们还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民众苦不堪言。李迪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将几个带有黑社会头子性质的家伙依法逮捕法办,有力地震慑了其他小混混,使他们再也不敢捣乱闹事,当地社会秩序大为好转,赢得了民众一致好评。

为官之人,贵有情怀。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官员,即使再能干,也是不会得到民众衷心拥戴的。李迪,就是个很有人文情怀的官员。他在京城任职时,有一年,有些地方频发蝗虫灾害,不少民众衣食无着。在这种情况下,李迪建议皇帝,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请发内藏库”)来赈灾,并减轻或者免除灾区民众的赋税,以使他们渡过难关。

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李迪提意见的方式机智巧妙,使皇帝高高兴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一开始,皇帝还真有点不情愿,表示可以让政府财政部门写个报告,向皇家账户拆借三百万钱。李迪对皇帝是这么说的:“普天之下的财物,不分内外,都是陛下您的,哪里还用说什么借不借的呢?如今财政紧张,皇上如果能把皇家账户上的钱拿出来赈济受灾民众,更能表现出爱民如子的情怀,民众更会感恩戴德的。”这件事情说明,给上司提意见建议,方式方法很重要。

齐鲁以及与齐鲁有关的状元们(十二·李迪)

有些官员为了讨好皇帝,经常不恤民力,大手大脚搞铺张。对这种现象,李迪很是不满。有一回,皇帝在召见李迪时,李迪建议他以后到各地视察,不要让各地官员砍树开道,大兴土木,搞过于隆重的欢迎仪式。那样做不仅扰民,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今后到各地出巡,让地方上把驿站或者官府衙门宿舍简单粉刷收拾一下,临时住住也就可以了。皇帝倒也能从善如流,指示有关部门就按李迪的意见办。在这件事情上,李迪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皇帝也算是比较宽容明白。

李迪的敢于直言,还表现在下面这件事情上。有个大将名叫曹玮,长期驻防边关。有段时间,因为兵力不足,他屡次请求皇帝增派兵力,以巩固边防。曹玮的请求,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他认为,曹玮这是在为自己的胆怯畏战找借口,于是就想将他撤换掉。

李迪知道此事后,出以公心地为曹玮据理力争,认为他是据守西北边防的最佳人选,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将,而绝非胆小怕死之辈。要求朝廷增派兵力,实为事出有因。如果将他撤换,必将对边防造成严重影响。日后,曹玮果如李迪所言,在应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表现极为出色,打了好几场漂亮仗,成为宋代少见的名将之一。

李迪是个姿态很高的官员。宋仁宗被立为皇太子以后,皇帝让李迪给他做老师,并封他为太子太傅(一品)这样的文官最高荣誉头衔。李迪认为,以前太子的老师,并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自己不能接受这样高的任命,只肯以太子宾客(三品)的身份兼职。奸臣丁渭专权时,寇准被他诬陷罢相。时任皇帝赵恒,想让深得自己信任的李迪接任宰相职务。但李迪以自己资历尚浅、能力不够为由,坚辞不受。后来,李迪被任命为宰相之后,又遭到丁渭的陷害,被找茬撤销了宰相职务,发落到郓州做了知州。被发配到地方任职之后,丁渭依然对他不依不饶,几乎将他迫害至死。

原本是个明白人的宋真宗赵恒,到了当政晚期变得有些昏庸了。不但办了一些糊涂事,也用了一些深谙溜须拍马之道的奸佞之徒,比如奸臣丁渭。在丁渭专权时期,小人当道,忠直之臣多遭构陷迫害,史称“朝中正人为之一空”。民间亦有民谣流传:“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谣所说“眼中钉”,指的是丁渭。“寇老”,指的则是寇准。丁渭垮台之后,王曾做了宰相,李迪才再度被起用。

跟自己的状元学兄王曾一样,李迪也是被刘太后记恨的人物。当年刘太后被立为皇后的时候,李迪曾极力反对。他认为,以刘太后的出身人品,不适合做国母。所以,刘太后在世时,也是打压李迪的一股重要力量。有一次李迪进京汇报工作,刘太后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当初你一直不同意我参与国家大事,现在看来你是错了。我把当今天子(宋仁宗)培养成了这么优秀的一位皇帝,不是有目共睹的吗?”这仇记得,真是够深。

刘太后挂了以后,李迪才被重新任命为宰相。后来,因为与另一个宰相吕夷简闹矛盾,李迪再次丢了宰相官帽,被降职为刑部尚书兼亳州知州。这个吕夷简,是名相吕蒙正的侄子。吕夷简也是北宋时期一位能力出众的名臣,但是做事比较专断,不太能容人。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吕蒙正是这样的宰相,王曾是这样的宰相,李迪也是这样的宰相,但吕夷简不是。

西夏李元昊立国之后,屡次发兵攻宋。短短两三年内,北宋和西夏之间,连续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著名战役。在这三场战役中,宋军均遭受大败,损失极为惨重。在这三场战役中的表现,反映出了自赵匡胤之后,宋军的真实战斗力。也难怪宋代能产生杨门女将那样的奇葩故事传说,男人打仗不行,人们便意淫了一帮本领高强的老太太、大嫂子、小媳妇出来,想象着她们能够横枪跃马大破敌军,叱咤风云保家卫国。

这三场战役的失利,在大宋朝野引起了巨大震动。作为有极强责任感的朝中大臣,李迪自然也忧心如焚。在国家有难之际,壮心未老的李迪,主动要求前去戍边抗敌。但李迪的申请,未被皇帝批准。大约是出于对李迪的安慰,宋仁宗只是任命他以彰信军节度使这样的武官最高虚衔,兼任了天雄军知府。壮志未酬的李迪,便对官场仕途,有些心灰意冷了。一年后,李迪以年老体衰为由,主动提出退休申请,回家养老去了。

李迪的一个儿子做了京官之后,又把他接到了京城照料侍奉。宋仁宗听说后,多次派人前去看望慰问,并想召李迪进宫议事,但李迪都以身体有病为由婉拒。这说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李迪,对官场之事已经彻底看淡。

李迪以七十六岁的古时高龄,病逝于家中。李迪去世后,宋仁宗亲自为他题写墓碑,碑文为“遗直之碑”四字,并赐名他在故乡的安葬地为“遗直乡”。元末宰相脱脱,是这样评价李迪:“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令人有点可惜的是,如今在鄄城县,已经没有了“遗直乡”这样的乡镇名称。何为文化传统,这应当就是。

为官不做苟且事,但留刚直在人间。宋仁宗、脱脱对李迪为人品行的这个评价,够到位。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