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门很讲究,会“挑日子”。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在我的家乡,也说成是“七不去,八不回。”

小时候,我认为这是迷信的话,也就是劝导大家,在不好的日子,不要出门。任何事情的开始,要有好彩头,图个吉利。

人到中年,自己也当家做主了,再去琢磨古人留下的俗语,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家庭兴旺,很有指导意义。

01

“七不出门”:勇担家庭责任。

很多人认为,七不出门,就是逢“初七、十七、二七”的日子,不要出远门。事实上,“七”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

延伸其意思,就是说,家里的事情都没有安顿好,就不要急着出门。

西晋初年,有一个叫李密的人,父亲过世得早,母亲改嫁了,他和祖母一起长大。

将军邓艾,仰慕他的才华,请他担任主簿一职。

李密拒绝了,说:“祖母需要我照顾。”

几年后,晋武帝下诏书,让李密辅佐太子,赶快到朝廷来做官。

李密收到诏书,当地的县太爷反复催促。与此同时,祖母体弱多病。

情急之下,李密写下了千古名篇《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祖母无法安顿好,李密不能够远行。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晋武帝被李密的孝心感动,允许他继续在家,照顾祖母。直到祖母过世,才入朝做官。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也有类似李密的人。

在湖南益阳,吴爷爷知道自己即将归去,就想尽办法,留下了大量的柴火。

爷爷担心,自己过世了,老伴缺少柴火,就不能好好做饭,不能取暖。

当子孙后代看到爷爷留下的柴火后,非常感动。也说明了,爷爷对婚姻,承担了责任,这份责任,超过了他的生命的长度。

爷爷这是要出一趟远门,并且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怎么能不精打细算呢?

在湖北省通山县孟垅村,九十多岁的孟阿香,担心自己过世后,三个智力低下的儿子,无法生活下去,就留下了千斤的稻谷。

扪心自问,中年的你,出门之前,有没有考虑到家里人如何生活呢?

人到中年才明白: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一些家庭,男人要出门去打工,女人和孩子在老家留守,还要顾着年迈的父母。因而,男人把存款,留给了女人,还拜别父母。男人自己身上,只是带着一点路费。

在发工资的时候,男人把钱寄回家,自己留一点点零花钱。这就是“七不出门”的真实体现。

爱情导师涂磊说:“不是扔几个钱在家里,就行了,真正的责任是要在乎你所爱的人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受。”

人到中年,再苦再难,不要丢下对家庭的责任,随随便便出门。安顿好家人,你出门的时候,才会放心。

02

“八不归家”:勇创家庭事业。

“初八不能回家”?想一想,就不太靠谱。

古人认为,“八”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出门在外,你没有做到以上八个字,就是亏对了家庭。

为什么很多人,在外头混得不好,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也就是期待自己事业有成,带来丰厚的家业。

当你进门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儿女看着你,希望你带来一些糖果;爱人看着你,希望有存款,有好消息,并且不找第三者,有廉耻之心;父母看着你,需要你为社会争光,不违法乱纪。

吴越国国王钱镠,出生时,长相奇丑,父母都很嫌弃,想要丢到井里。幸好祖母把他留住了。

长大后,他也不学好,为躲避官兵追捕,外出多年。

贩卖私盐,从军等事情,他都做过。当他成为国王后,衣锦还乡,不仅供养了父母,还给老乡们一些钱。

他主政一方多年,留下了《钱氏家训》等,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家业。

诗人王昌龄也描述了“不回家”的场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时至今日,我们也在延续古人的做法。

为了服务社会,连续多年不回家的人,比比皆是;在疫情期间,有些一线的工作人员,知道父母过世了,也忍住悲伤,继续工作,而不是选择回乡……

也有一些人,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多年不敢回家。虽然可耻,但也体现了其知廉耻的行为,不愿意给家庭带来麻烦。若是改过自新了,自然会大大方方回家。

出门,是为了赚钱,最好不要空手而回。更不要因为做了坏事,到家里来躲避。

03

关于出门、回家,古人还留下很多的习俗。

比方说,正月不见鹰打鸟,二月不见狗连裆,三月不见蛇交媾,四月不见人成双,五月不捡下河鱼,六月不捡汗衣衫。

不同的月份,有不同的禁忌,不要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不要为难自然里的动物。要让动物有自然繁衍的过程,少出门,别打扰。

还比方说,三、六、九、腊月的牛日在土家地区被视为“红煞日”。就有了“出门遇红煞,定会不归家”的俗语。

人到中年,深度解读俗语,不仅仅会增加学问,还会增加对家庭的责任,知道如何为人处世。

总而言之,出门纳福,进门带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