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曱辰龙年正月十一,星期二,天气阴天。最高气温20度。
有一栋青砖黛瓦、墙壁斑驳的赣派老宅因毛泽东同志曾入住于此而熠熠生辉,门上的“毛泽东同志旧居”寥寥七个字,清晰地告诉人们,毛主席曾在小城樟树工作和战斗过。毛泽东同志旧居(雷家巷19号已改为樟树市区新街37号),虽历经八十余年的风雨,但修葺一新的老宅仍散发出非同一般的气质。进门后,迎面而来的是一口硕大的水缸,颇有钟鸣鼎食之家的架势。整个旧居以木质砖石结构为主,为老式民房,八字门楼;二门正面为横式走廊,进二门设有隐壁,中间是天井和厅堂,后面有小厅和天井,两边各有住房3间,四面砌马头墙。左院墙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打到南昌武汉去,瞬间又将我的思绪带回如火如荼的革命大潮中。
1930年初,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等军阀酝酿并发动中原大战,国民党军向中原地区集中,南方相对薄弱。1930年6月22日,由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整编而成的红一军团在福建汀州发布向广昌集中的命令,随后挥师北上,7月11日在兴国县召开誓师大会,并发出《由兴国出发进攻樟树的命令》,内称“进攻樟树,窥袭南昌。”
7月23日,红一军团由新干来到樟树,在永泰部署攻打樟树镇的战斗,红四军分两路向樟树镇推进。一纵队从侧翼沿山脚从新干的甘泉经樟树的双溪、洋湖、店上、晏公堤、茅堎里、吴家巷进攻。二纵队兵分两路打正面,一支沿赣江堤小路由永泰经洋塘、孔埠、溪东、横梁、武林、鳌州;另一支沿粤赣公路由永泰经石岗、南山、堎里、茅堎里、古圳上张分别进攻樟树镇。三纵队为预备队,红十二军担打迂回牵制的任务,从新干的朱山里绕店下一带到樟树镇。
面对红军凌厉的攻势,国民党军并非全无反应,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派第十八师五十三旅一〇五团赶到樟树,妄图阻止红军前进。7月24日拂晓,红军与敌军在樟树镇附近的狗颈桥、长生庵、马洲上一带发生激战,面对我优势兵力,敌军一触即溃,仓皇逃回南昌。此役,红军缴枪近200支,俘虏100余人。24日攻下樟树后,毛泽东随部队进驻,当晚就住进了雷家巷19号。
红军进城后,军纪严明,商店照常营业。他们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散发传单、张贴各种工农运动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形势和红军政策,并将打土豪没收的部分财物发给贫苦群众。红军在樟树镇共打了13户土豪劣绅,筹饷6万银元,还扩充了部队。
毛泽东入住的情况,可在旧居原主人陈炳林1969年的口述中得到印证:大约在1930年五六月的一天来了一批军队,住在我家屋子里的大约有二十多个人,这些人大都是穿着灰色军衣,打了绑腿,有的住在房间里,有的住在堂屋里,带的武器有长枪也有短枪……毛主席就住在进门右边的第三间房子。
红军进驻樟树后,根据获悉的敌军驻扎情况,直接进攻南昌将陷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局面。樟树东面的抚州、北面的南昌和南面的吉安都有敌人重兵把守,红军正处于三股敌人中间,面对此种形势,7月24日,毛泽东在雷家巷19号召开前委各军负责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时任红一军团总指挥)、朱云卿(时任红一军团参谋长)、林彪(时任红四军军长)、罗荣桓(时任红四军代理政治委员)、黄公略(时任红六军军长)、蔡会文(时任红六军政治委员)、罗炳辉(时任红十二军代理军长)、谭震林(时任红十二军政治委员)等。
7月25日下午,红一军团总部在樟树镇发布《占领樟树后渡河的命令》,红军按四军、总部、直属队、十二军、六军之次序,征用80多艘船只,分别从樟树三个码头渡过赣江,26日凌晨,红军全部渡过赣江向高安挺进。渡河过程中,从吉安方向顺流而下驶来的“美洲号”轮船,对红军进行袭扰,警卫在江岸的红军战士命令轮船靠岸,该船仍顺江逃窜,于是红军夹江开枪射击,乘胜包围,俘虏船上的敌人,缴获一批弹药。
同年10月23日,由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组成的红一方面军从长沙回到樟树,在昌傅太平圩戴家园召开“太平圩会议”。参会人员有毛泽东、朱德、罗荣桓、朱云卿、林彪、滕代远、周以栗、杨岳彬、何长工和其他军以上干部。与会人员对红军是以攻打中心城市为主,还是隐蔽在农村诱敌进攻争论不止。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攻打中心城市不符合中国实际,不能照搬苏维埃模式。最后,绝大多数人支持毛泽东这一主张,会议改变了进攻南昌、九江的行动计划,发布了《在袁水及瑞州河之间工作待机的命令》,初步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太平圩会议”停止了向中心城市的进攻,标志着中央红军“由开始怀疑立三路线进而反对立三路线,转变到正确的路线上去”。
除了这两次来到樟树,1965年毛泽东重访井冈山,于当年5月30日从吉安驱车来到樟树空军基地视察,次日上午离开。
樟树市革命史馆由民国时期的一座老宅子改造而成。厚重的大木门、斑驳的青石板,走进馆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该馆按照时间脉络,将樟树革命史分为五个时期进行布展,循着这条时间线,我们一起来找寻这块红土地的记忆。
革命思潮随风起:1840年—1924年大革命前期。1840年,列强入侵,樟树繁荣的局面被打破,民生凋敝。以杨杏佛、陈劭先等为代表的樟树籍民主革命先驱,在樟树乃至全国从事革命活动,传播革命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兴起,1901年,樟树创办第一所新式学校——省立第十三中学,也就是樟树中学的前身,随后又创办了樟树镇女子学校和临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等。为声援五四运动,各学校选派学生代表组成清江县学生联合会,开展罢课、游行示威等活动。五四运动中,樟树学生开展救亡图存,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等活动。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樟树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樟树的进步青年创办《清江》期刊、萧江书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樟树人民已经觉醒。1922年,樟树籍进步青年成立清江旅省学友会,创办《清江》期刊,宣传马克思主义。
轰轰烈烈大革命:1924年—1927年大革命时期。1926年初,临江五师的龙松泉老师秘密组建中共临江第五师范党小组,这是樟树成立的第一个党小组;1926年9月,他成立中共清江支部,任支部书记,樟树的党组织在迅速发展。
红旗漫卷声声雷: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樟树籍第一个农民共产党员傅裕昌认为劳苦大众要求得解放,必须团结起来,建立革命队伍,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反动政权。天符庙武装暴动是樟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土豪行动,因此揭开了樟树土地革命的序幕。傅裕昌组建了一支革命队伍——赤色农会,率领20多名赤色农会会员发动天符庙武装暴动,打击作恶多端的天符庙大土豪黄道士。1930年7月24日,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樟树,召开西渡赣江会议,决定避开敌人的主力部队,保全了革命成果;1930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和由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太平圩会师,召开太平圩会议,反对李立三路线,将红军思维引上了正确道路。1930年10月23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昌傅的太平圩戴家园召开“太平圩”会议。红军的到来让樟树河西一带成为一片红色地区,在彭德怀的帮助下,1930年10月,清江县苏维埃政府在临江成立。
军民并肩抗日寇: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樟树人民以店下、芗溪、洋湖、永泰和樟树镇为活动中心,全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崇贞观战役当中,剿灭了日军四百多人,保护了一方百姓。
赣江两岸红旗飘: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樟树民族工商业、农业经济凋蔽,苛捐杂税名目繁多,通货恶性膨胀。这样的情形下,樟树店下的共产党员李树槐发动群众掀起向乡仓借粮的风潮,广大农民群众自发进行抗丁、抗粮、抗税斗争,形成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1949年5月19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白崇禧夏威兵团驻樟树镇部队发起攻击,白崇禧部队战败溃逃,5月20日,解放军进占樟树,河东地区获得解放。7月13日,河西地区获得解放。至此,樟树全境解放。6月19日,中共清江县委、清江县人民政府在樟树镇正式成立,张宇晴为第一任县委书记。1988年,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