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朴素一点挺好
文/刘纯洁
一度,焦虑怎么开学。
看到别人的教室里气球、苹果、礼包、红包、旺仔牛奶……隆重,气派,仿佛新店开业。作为班主任,唯恐自己班上没有这般开场,就被人苛责。
最初看到开学的十八般创意,啧啧赞叹——太能想太能做了。
继而隐隐觉得不对劲——
其一,这样开学,到底为啥?
是怕学生不肯来吗?是怕家长说自己班上没有仪式感吗?是某种迎合吗?如果不以隆重的形式开学,学生就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吗?之前没有这些形式,新学期不还是在师生的期待中自然而然开始了吗?
其二,这笔费用,花得值吗?
为了开学的仪式化,布置教室的场景是需要经费的。这笔开支算下来也不会太少。
班级时时处处需要经费,比如小文具、小零食、小奖状等适当的奖品;比如丰富班级图书;比如削笔机、胶带、订书机等常备的用具;比如开展班级活动的必要开支。
作为经常为以上种种自掏腰包的老师来说,真的好心疼这笔经费的一次性使用呀。
其三,这般场景,谁来布置?
是的,参与布置的当然主要是家长和老师。家长有自己的工作和家事,为了来参加布置教室,就会涉及请假、调工作。老师一开学,各种任务铺卷而来,如果把重心放在了开学的形式上,势必削弱在教学准备上的精力。
其四,开学,到底需要什么?
开学,是新学期学习的开启。学习本身需要安静,需要持久沉浸其间。学生休息完了暑假寒假,期盼着与老师与同学见面,这本身就令人期待。
与其热闹非凡地开学,不如静下来心来做新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用心准备开学第一课,精心设计开学第一次作业,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这才是开学真正的需要。
相反,开学搞得再热闹,之后的一地鸡毛一根都不会少。
开学必要的仪式感也不是说不能有,但不能沦为一种噱头。
开学仪式可以由学校统一设计、规划、实施,不必每个班劳神费财。
想明白了这些,开学焦虑没有了。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教室成为学生期待回归的地方呢?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让班级成为温暖的磁场。
这间教室温暖、润泽,没有“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恶性竞争,而是平等互助的共同体关系。成绩领先的,不骄傲不自大,同学真诚为他鼓掌、喝彩。学习慢热的,不自卑不自贱,敢于说“我不会”,请教同学、老师,每天进步一点点,由不会到“我终于会了”。
这间教室里的孩子不怕犯错,错了能坦然地说“对不起”。老师负责教导、鼓励、帮助,不羞辱、不鄙视。
这间教室,学生一想起来,就觉得温暖,不焦虑,有勇气面对各种挑战。
第二,作为学科教师,要让课堂成为有生长感的学习场域。
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大部分由一个一个40分钟的课堂组成,所以,课堂是什么样子的,非常重要。
如何开课?如何小结知识点?课上设计的问题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习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学习难度是否过大?一节课是否在紧张与舒缓之间保持节奏有致?作业是否机械重复过多?作业量是否过大?学生四十分钟前和四十分钟后有不有变化?……
尽可能地完善每一节课的备课,增加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觉得40分钟不难熬,能体会到挑战成功……学生自然就不畏惧回到课堂。
报名当天,真诚欢迎孩子回到校园,分享寒假见闻、领书、编座位、选组长、熟悉新课本。回家后,包书皮、补充学具、整理书包、预习。
开学第一天,上课、作业,读读、写写。
一套常规动作开场,心,自然就收回来了。
开学,回归学习本来的样子,朴素一点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