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书法以苏、黄、米、蔡四大家成就最高,而苏轼被认为是“宋四家”之首。这几个人,蔡襄年纪最大,对其他三人有一定的影响;米芾功力最深,对古法的领悟最为精到;而苏轼、黄庭坚则将“尚意”发挥到了新高度,在“创新”之路上走得最远。

苏轼与黄庭坚亦师亦友,两人的字个性都非常强,但是,要论对笔法的理解和悟性,黄庭坚胜过苏轼。黄庭坚曾自述学书经历,他由当时名家一直学到了魏晋古人,而且悟出了用笔真谛。在他看来,整个书法史也就他和张旭、怀素做到了,苏轼都没能悟透。

另一方面,学书的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能从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用笔风格。比如王羲之从天鹅姿态中学到了运笔、执笔;张旭从轿夫争路、公孙大娘舞剑中领悟结字和神态。而黄庭坚也做到了,他从船夫摇桨中创造出“荡桨笔法”。

因此,不论是笔法根基,还是创新程度,苏轼都不及黄庭坚。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黄庭坚大字行书《论学书卷》,此作极为震撼,内容和书艺堪称“双绝”。此作纵28厘米、横223厘米,共有32行、250余字,单字大小约4厘米。

黄庭坚这篇短文字字珠玑,时至今日仍常被人引用,文章开篇“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这也是“尚意书风”的核心要领。黄庭坚认为,如果书法中流露出了“俗气”,即使功力能与钟繇、王羲之相比,也称不上“神品”。

这就是他多次强调的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那么怎样才能“免俗”呢?要在用笔上注意:“书之要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乃其大病。直须落笔端正,最忌用笔装缀”。笔画处理得要果决干脆,不能拖泥带水。

黄庭坚进一步指导后人怎么执笔:“须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执笔没有问题后,怎么临帖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呢?答案是“上墙”:“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

台博展出黄庭坚“震撼大作”,看了这幅字,才知道苏轼比他差在哪儿!

以上内容皆出自此作。再看书法,黄庭坚笔力圆劲,用笔动作极为丰富,起笔时逆入,再衄挫调锋行进,笔画间“逆接”,有明显的隔断效果。顿挫分明,提按转折明晰,尽显笔力深厚。结字欹侧险绝,高低错落、轻重分明,处处蕴含着变化。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就能发现苏轼比黄庭坚差在哪儿,一是对书学的理解,二是用笔、结字之千变万化。如果我们能把这件作品学习透彻,书法技巧将有大的飞跃。

而今,我们将黄庭坚这件《论学书卷》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细节与真迹别无二致,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