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一下这个留言提出的问题就是:随着春分点不断缓慢西移,咱们现在的先后天八卦将来是不是不能用了?
一、春分点
春分点,是指太阳从南向北在黄赤道上的交点。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 冬至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向北移动,在春分那一天通过这一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后)和秋分(9月23日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太阳在天球上从南向北移动,运行到天球赤道和黄道的交点,此时称为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中点(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春分约发生在 3月20日或者3月21日,这一天时昼夜等长,故称为“分”。因南北半球节气相反,北半球春分时,南半球是秋分;北半球秋分时,南半球是春分。
那怎样才能更简单明了一些呢?我们不看太阳的视运动,我们以太阳为中心,看地球的绕日公转,这样理解春分点西移会更简单!
二、回归年
三、恒星年
四、恒星年和回归年之差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69分10秒-48分46秒
=68分70秒-48分46秒
回归年比恒星年少了20分24秒,这两者之间的差值就是岁差。
我们要知道,恒星年是地球公转了360度的时间,是真正意义的地球公转周期。
回归年是太阳直射赤道形成春分点,到再次直射赤道形成春分点的时间差,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一年。
五、地轴进动
地轴进动是指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我国古代天文学文献中,有一个词义截然相反的名称,叫交点退行。 地轴进动的情况,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圆锥形运动的圆锥轴线,垂直于地球轨道平面,指向黄极。 ——圆锥的半径为23°26′,就是黄赤交角。 ——进动的方向自东向西,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退行”就是这个意思。 ——进动的速度是每年50.29〃,周期为25800年。
地轴进动首先造成天极的周期性圆运动。例如在北半球看起来,天北极以黄北极为圆心,以23°26′为半径,自东向西作圆运动,它每年移动50″.29,25 800年完成一周。 50″.29是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的数值,称为周年总岁差。春分点每年沿黄道西移50″.29,大约71年多一点向西移动一度,这就是春分点西移。
由于地轴的进动,使得太阳再次直射赤道时(形成春分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提前了,在公转轨道上每年提前50″.29(注意这是空间概念),时间每年提前20分24秒(这是时间概念),25800年完成一周。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0分24秒
=25770.53
上面说25800年完成一周,25800年是个近似值。
六、春分点西移这个天文现象,主要的形成条件:
3、地球自转轴进动(核心原因)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