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科(Ranidae) 无尾目的1大科,皮肤光滑;上颌有齿,且有犁齿;舌端分叉,可自由活动;鼓膜明显;一般无毒腺;肩带固胸型;椎体既有前凹型又有后凹型,为参差型椎体 ;荐椎横突柱状;指趾末端二骨节间没有间介软骨。
约50属670种,下分若干亚科。蛙亚科24属404种;其中蛙属约260种,分布很广;全北界只有蛙属种类,在欧洲有1种达北极圈南缘,在美洲只有1种能达南美北部;澳洲有引进种。其余亚科中约2/3的种类分布于非洲。中国现有7属90余种,其中2/3为蛙属;湍蛙属次之,其余5属各有1~3种。
蛙科 体长可达10厘米,皮肤粗糙,布满大小疣粒。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生活在近山的旷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虫、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类。产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蛙科蝌蚪为左出水孔型。体形、生态、习性各异。非洲产的巨蛙体长可达30厘米。有水陆两栖、陆栖、穴居、树栖、水栖等种类。从平原至高山,从热带至寒带,江湖小溪的水域均有它们的踪迹。蛙科
高山蛙、倭蛙两属分布于古北界(后者为中国特有属),浮蛙、岩蛙、扁手蛙3属见于东洋界。中国的蛙属大致可分为真蛙、水蛙两大类群。真蛙类群趾末端无横沟,不为吸盘状,其中包括真蛙群(如黑斑蛙等)、林蛙群(如哈士蟆等)、棘蛙群(如棘腹蛙等);与上述特征相反的归水蛙类群(如台北蛙、沼蛙、臭蛙等)。无指盘臭蛙(Ranegrahami)具过渡型性状。
折叠 编辑本段 研究”蛙科”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者
叶昌媛 费梁 江建平 松井正文 陈晓虹 周开亚 计翔 李成 谢锋
折叠 编辑本段 出版”蛙科”相关文献的期刊
《动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 《贵阳医学院学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