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有人问现在的孩子厌学吗,估计你你肯定会白他一眼,转过身去再骂他一句。
如果再问: 在该上学的时候,孩子不去学校,去哪里好呢?你会不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呢?
(二)
过去,一个孩子厌学了,把书包一背就回家了。当然家长也会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实在拗不过,也就接受了。记得我刚工作那会儿,初中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用不了一年,跑了十多个,能坚持到初中毕业的也就一半多一点。
那些辍学的孩子,也不过十四五岁,他们回家能干什么呢?无非是在家里混几天,玩够了,不是跟爸爸妈妈干活,就是跟大人外出打工。几年下来,就能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吃饭了。
那个时候,孩子辍学回家,以后的生活有好多选择,不读书了,干什么都可以。在餐馆端盘子,学着炒几样菜,回家就能开餐馆;跟着跑几趟车,摸摸方向盘,回家买个三轮车就能跑运输;再不济在家种地,放上几只羊,也能吃上饭。
关键是,父母不惯着孩子。虽然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想法一致,“不干活,哪有闲饭”?
实在不行,在外边混够了,厌烦了,再托个人,找找关系,重新回到学校。由于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有些孩子会特别刻苦,反而能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这样的孩子,后来的发展还会更好一些。
所以啊,辍学是不怎么可怕的一件事。
(三)
慢慢地,如果不读书,眼前的路窄了,可供选择的生活少了。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同样的灌输:华山一条路,就是“升学—就业—结婚”,不上学读书,你无路可走。只有上好大学,才能找好工作,才能娶好媳妇嫁好老公。
不管你愿不愿意,一批批的孩子成建制地往前推,除非特殊情况,一律不许留级。说到留级,我忽然觉得“不许留级”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这项规定让许多健全的孩子失去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上错一趟车,即使后面的车次再好,那也不属于你了。
没有容错机制,不再给一次机会,这样的教育怎能不出问题?
即使是在农村,也被潮流裹挟着在独木桥上挤来挤去。虽然说“农村是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可“空心村”到处是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如果孩子辍学回家,干什么呢?
所以,虽然有些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但家长仍逼着孩子去学校,逼着孩子去学习,其是一个无奈之举。
有人说,有些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别的原因已经产生了抑郁症,甚至有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自杀倾向,再逼孩子就是家长的问题了。
这样的家长蠢吗?蠢。无知吗?无知。可又怎么能让他们一下子变得富有智慧呢?如果不能,就应该尝试在别的方面进行改变。
最根本的就是让家长、让孩子多几个选择。比如,一个孩子,如果不想读这样的书,就尝试提供那样的书;不想在这样的学校读书,就能到那样的学校读书;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就推荐另一个老师。
再比如,一个孩子今年不想上学了,他完全可以躺平一年,大不了明年再来。
这或许就叫“上学自由”。自由,才是打开枷锁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