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因李世民痴迷“王书”,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的王羲之法帖,然而,这一系列作品,真实性不详,为了辨明真伪,李世民提拔欧阳询、虞世南的徒弟——褚遂良,成为朝中“鉴书官”。
褚遂良任职的鉴书工作,不仅益于书法传承,还提高自身水平,得见纯正的魏晋“古法”,深谙灵巧婉转的姿态,甚至他参透了一件,王羲之家族禁止外传的“楷书宝典”——《乐毅论》。
据文献记载,王羲之临终前,为了传承“家族笔法”,写下《乐毅论》和《笔势论》,并嘱托王献之:“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
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亦曾将《乐毅论》视为“王羲之正书第一”,并写道:“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由此可见《乐毅论》精绝程度,卷中楷书细腻准确、温雅遒和,字字饱含“古法”,一直是家族“不传机密”,可惜魏晋后期,真迹四处流散,虽观览者增多,但是少有人参透。
直到唐代初年,《乐毅论》入内府,褚遂良钻研许久,将其完全领悟、吸收,然而,徐浩《古迹记》曾记载:“后归武则天女太平公主,其后为一咸阳老妪窃去,县吏寻觉,老妪投之灶下,真迹遂永绝于世。”
当时宫中一老妇,将真迹盗走,为躲避追捕,丢入火盆中,自此《乐毅论》永绝于世,幸好褚遂良钻研时,曾下一件摹本,使得“二王”秘法,大白于天下。
受到“欧虞”影响,褚遂良具有稳固基本功,和超高的文艺修养,深谙“王字”笔法变化的精髓,一改“唐楷”平整匀和的姿态,写出绰约灵巧之美。
起笔于空中造势,奠定空灵虚和的艺术氛围,之后顺锋直入,运笔使用中锋,点画瘦硬清健,转折或个别弯曲的笔画,采用侧锋,给人轻盈飞动之感。
比方说卷中的“城“字,右边一个弯钩,细长瘦劲,略带弧度和弹性,犹如一把弓箭,极具张力,同时笔画上的浓淡、轻重对比鲜明,凸显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正如扬无咎评价一般:“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时常临摹此作,可以消除用笔拘谨束缚的弊病,还能初步了解“二王”笔法,日后临摹王羲之、智永、米芾的行书时,上手更加迅速,领先众人一步。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褚遂良《临乐毅论》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清晰可见,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