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学两三年之后的毛泽东,获得了再次学习的许可,起因是毛顺生在一场官司中明明有理,但由于没有文化知识吃了亏,这一损失使得毛老爹下决心让毛泽东继续读书识理。显然原先以为单单识字已经够用了的见识是不对的,毛老爹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会做买卖可以衣食无忧,但不能保证自己不受人欺负。

也就在这时,毛泽东遇到了真正的良师,那就是有“韶山小隐人”之称的毛麓钟。

毛麓钟是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真正功名成就的人,他大概当过相当于地师级干部这样的大官,在毛氏家族地位最高,自然深获族人尊崇。他是到外面闯过一番的人,又是毛泽东未出五服的堂伯父,毛泽东的父母对毛麓钟素来十分敬重。毛泽东自幼便格外敬畏毛麓钟,常随父母毕恭毕敬地拜访毛麓钟,这种致敬式的行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做一个堂伯父式的有知识而受人敬重的人,也是毛泽东幼年志向之一。

毛泽东想去毛麓钟那里读书,获得毛老爹的支持,这种一致在毛泽东和老爹的关系中是罕见的。他们父子二人脾气都犟,多数情况下是拧着的,你说朝东我非要朝西,由此可见毛麓钟的影响力之大。

毛麓钟的学生中,毛泽东禀性最聪明,记忆力最强,诗文作得最好,自然博得了十分爱才的毛麓钟先生的赞赏,毛麓钟是一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人,他将毛氏家族中兴的希望,寄托在毛泽东的身上。

毛泽东辍学两年,求学机会失而复得之后,学习成为完全自觉的行为,他格外刻苦用功。所以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已经达到博学的程度。

【迪迪提问: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天壤之别是什么?】

【关注公众号,获取答案】

毛麓钟把毛泽东读书的目的有意引向了为整个毛氏家族而努力,而不是仅仅顾及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这对毛泽东的人生观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引子,也是一个方向,随着毛泽东眼界的开阔和心劲能力的增强,他的胸怀越来越阔大,最终毛泽东将奋斗的目的与目标光大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上来。

毛麓钟花费心血,悉心指导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古籍,给他点读历代名家传世之作。而读史必读的《史记》《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等书,则给予细心的讲解。这些书毛泽东一辈子到底读了多少遍无法知道,但没有人能够否认他在书写历史的同时,历史也在他心中。

毛麓钟酷爱历代诗词辞赋,尤其喜爱宋词元曲。他的这一爱好,自然感染了他的学生,毛麓钟见毛泽东对诗歌辞赋产生了极大兴趣,便悉心地教他朗读、背诵,同时教他习诗作赋,在这样一个良师的栽培下,毛泽东在191017岁时写下了一首《咏蛙》诗:

伟人的青少年时代3(青少年必读)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茵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迪迪感悟: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真的惊呆了,这首诗一定要先大声朗读10遍乃至100遍以上,然后细细的体会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把一只青蛙比喻成一只老虎,形象不形象?大气不大气?再看后面这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样的王者之气,天下有几人能比?

少年毛泽东有如此的王者气概,和他老师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毛麓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先生,他是一个真正闯荡过一番的能人,他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传授给毛泽东。他主要的影响力是教导毛泽东读书的目的,他常向他的这个弟子讲述古人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灌输学以致用的道理。

如果带着宏大的崇高的目标学习,并且学以致用,那我们的学习才是有用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父母老师学习,不知道学习是为什么要学,不知道学习之后有什么用途,这样的学习是没有用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的人,也几乎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

当然树立目标也是因人而异的,目标过于宏大比如非要号称是为了全人类什么的,这也是有点遥不可及的,目标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家长或者老师引导的,也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改进的,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比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很了不起的志向,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比如我,36岁才有这样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创作、创业。是有点晚了,白白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只要有了崇高的志向、目标、梦想,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是金子,早晚都能发光!】

【关注公众号,说出你的目标,你的梦想,将有机会获得迪迪的帮助,帮你实现梦想!

除了名师的指导,还有母亲的影响。作为普通的农家妇女,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淳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饭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助人。

毛泽东的母亲乐善好施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它构成了毛泽东人生观的基础,终其一生没有改变。毛泽东敢于面对任何强敌,却害怕面对弱者的伤痛、眼泪和哭声。他的少年时代,中华大地充满了痛苦,多数人是麻木的,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继续制造痛苦。毛泽东既没有麻木,也没有自私,而是以天下人之苦为自己的苦,他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

毛泽东很早就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家附近一个农民婆婆,曾收下订金把猪卖给毛顺生,过几天老爹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毛老爹的精明从此事可见一斑,没有办法,毛老爹就是会算计,能发财。这个婆婆唉声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絮叨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却是大空缺,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尚是少儿的毛泽东心软了,居然自作主张收回订金,把这桩买卖退掉了,不赚这种叫心灵不安的金钱。他的做法自然叫老爹大怒,老爹怒不可遏地训斥毛泽东愚蠢笨伯加傻瓜,可以想象那么在乎钱的老爹什么话都能骂出来。但毛泽东做的主却不能再更改,毛老爹再贪财也不能复去人家家里赶猪。毛泽东宁可挨骂也在坚持自我的道德判断,他成为实际上的胜利者。

毛泽东11岁那年,老爹毛顺生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的,有钱也不是随时可以买到的,所以对想通过买地发财的人来讲这还真的是难得的好机会。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老爹获利了,但这件事情却给毛泽东留下一种十分压抑的印象,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最高领袖了,依然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这件事情他老爹做得不对。

除此之外,毛泽东与他爹的冲突主要有三次。

未完待续。。。